看病,常说成看医生,细究起来,不是没有几分道理。
尽管医闹事件频发,让人感慨医生成了高危职业,成了“弱势群体”,可在临床上,通常还是“医生说了算”,患者得看医生脸色,看医生“心想”,最终是看医生的良心。
老百姓看医生,要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要在看得起的前提下把病看好。医疗费用上,诸如药品耗材,选择余地挺大,看不懂的地方不少,医院和医生把着“龙头”。市六医院在这个会让患者心惊肉跳却一头雾水的“龙头”上又加了开关,收紧、放开还是锁住,由制度监控。制度背后还是人,正如院长所言,诱导病人过度治疗,增加患者医疗负担,关乎医德。
本报今起开设“和谐医患新探索”栏目,首先聚焦医方,试图通过对本市医院的一些做法一些经验甚或一些教训作一点“望闻问切”,寻找症结,开出良方。
在医患关系中,说到底,医院医生还是比较强势的一方,和谐医患关系,先得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