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深圳市儿童医院挂号处张贴的告示被网友发帖,引发一场热议。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表示,这起“逐客令”风波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儿童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儿科不足、儿科医师严重缺乏、儿童看病难较为突出的问题。
儿童看病有多难
深圳儿童医院是深圳唯一一所儿童医院。据统计,5月1日到21日,该院平均每天接诊4900多人次,单日最高达到5700多人次,已大大超过2000多人次的应诊能力。候诊时间长的问题短期内无法从根本解决。
像深圳儿童医院一样,大多数儿童医疗机构都存在超负荷运转的问题。挂号难、候诊长、住院难,给患儿家长带来诸多不便。“号贩”也应运而生。
1日上午8点半,在北京儿童医院大门外,前来就医的机动车排成百米长龙。医院内人满为患,很多患儿家长早上五点就前来挂号。有外地患儿家长告诉记者,为挂到专家号,他们凌晨就带着铺盖来到医院外露宿。记者在天津儿童医院看到,7时许,候诊的病人和家属已经从门诊楼排到后面的行政楼。
“医院原先设计的门急诊应诊量为2000人次,输液量为400人次,住院床数为521张次。”该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日均门诊量约为4500人次,高峰时达到6000人次,输液人次为1500,住院病床使用率达110%—120%。天津附近郊县及外省市的患者占到60%以上。”
医院难处在哪里
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有各级儿童专科医院79所,全国儿科床位34.2万张,儿科执业(助理)医师9.6万人,大多数县级以上医院开设了儿科。但全国14岁以下儿童约2.2亿,儿科年门急诊量3.5亿人次,出院1590.9万人次。儿科资源短缺可见一斑。
宋树立说,近年我国儿童疾病谱不断变化,就医需求日益增长,儿科医疗风险增高,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因儿童不会自己表述病情,所以儿科被称作“哑科”。儿科疾病常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其诊疗对医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儿科医师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患儿的诊疗需求。
在儿童专科医院不足的同时,我国一度出现综合医院儿科萎缩。卫生部医政司有关负责人分析指出,我国儿科医师队伍流失严重。与其他科室相比,儿科医生工作责任重、压力大、风险高、收入低,严重影响了儿科医生工作积极性,导致大量儿科医护人员转行从事其他工作。由于儿科运营成本高,医疗服务收费价格低,很多地区综合医院儿科得不到医院领导重视,发展速度缓慢。相当一部分儿科因工作量不足、收入少而逐渐萎缩甚至关闭,有的儿科已经成为其他科室的附属。
有关专家表示,由于儿童身体尚待发育,体重轻、抵抗力弱,儿科药物使用剂量要求异常严格、用量较小。此外,儿童病情变化迅速,要求医护人员付出更多的精力加以观察、监护。在公立医院改革尚在推进、以药养医仍是大多数医院盈利模式的现状下,儿科收入远低于其他一些“赚钱”的临床科室。
据了解,卫生部正在协调发展改革委制订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力争“十二五”建立完善的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儿童医疗服务网络,扩大儿科医疗资源。
与此同时,卫生部正研究制订合理的儿科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指导医院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向儿科倾斜,还将协调相关部门在科室建设和人员编制等方面采取倾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