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选片水平不断提高。这次有部《阿里郎》,是韩国导演金基德的最新制作。他三年躲进荒山僻野,自导、自演、自拍,完成了一部一个人的电影。在影片中,他对电影的真实,社会的势利,自我的功名心进行了拷问,直击心灵,颇有深度。
一部毫无商业元素的影片,竟然票子卖光,许多人坐到字幕放完,并报以热烈掌声,可见上海影迷有眼光。与商业大片的观众相比,或许他们只是小众,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不能忽视小众的,没有无数的小众,就不会有有质量的大众,就不会有文化的真正繁荣和发展。
冯小刚在电影主题论坛发言,感慨中国社会造假成风,因此不能过高评估民族素质,讲述世界能接受的好故事,这或许是激愤之词。但从“阿里郎”等小众影片受欢迎,也提醒电影大腕们,不要低估了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对真实的追求,审美的提升,也许已走在了许多电影人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