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冬,我天天去南京西路上海图书馆,然后到离图书馆不远的篆云姑母家小坐。一日,她取出一部《红楼梦散套》,说:“这是从源来那里见到的,很好,你不妨看看。”她既如此推荐,我自当认真地一读。
《红楼梦散套》,一卷,计十六曲,荆石山民著。木版,精印,线装,有木刻插图,每曲二图,共三十二。读罢,十分欣赏,就决定抄下来。我按刻本原样,用毛笔在八行笺上工整地抄写,不久抄毕,写了“跋”,就将书去归还,并出示了我的抄本。篆姑大为意外,说:“早晓得你喜爱,让源来哥送你就是了,何必花精力去抄呢!不过,将《红楼梦》改编成散套的,据说,这是最早的,也许还是唯一的一本,以后才有红楼戏。”我知道,这话里的“据说”的来头,乃是许姬传先生(源来,是许先生的胞弟)所云。
其实散套,或曰“套数”,是散曲之一体。它以若干属于同一宫调的曲牌,按一定次序连结而成。或长或短,长到二十多个曲牌,短的可以只用两个。然皆一韵到底,不得转换。所以它不是剧曲,而是诗歌。可是套数往往带有戏剧性,如元代马致远《借马》、睢景臣《高祖还乡》均是鲜明的例证。然而套数主要在于抒情,如关汉卿《不伏老》、张可久《湖上归》就纯粹是诗而非戏剧了。如果篆姑所说属实,那么,荆石山民可说是《红楼梦》由小说而戏剧的第一人了。尽管从文体论,还是诗,尚未进入剧曲领域。然而无疑十分重要,因为它是《红楼梦》跨向戏剧的第一步,以后才有《红楼梦传奇》(清·陈锺麟),以及各种改编本,如后来的《红楼二尤》电影,今日之越剧、电视连续剧等。
可惜我于荆石山民不详,只知其原名黄兆魁,听说红学家中有言及者,然未遑细查,只是我很怀念这卷失于“文革”的抄本。今年夏,周炳辉先生来访,送我郑振铎所藏《言言斋藏书目》复写本的影印件(原本见林夕主编《中国著名藏书家书目汇编》第三十六卷,商务印书馆,2005年。),见“卷七集部”列有《红楼梦散套》目:“红楼梦散套十六套 荆石山民填词 蟾波阁刊本,半叶八行,行十九字。前有听涛居士序、璞山老人题词、山民自题,又目录。全书有图三十二面。”
叙目虽简略,于我如见故人,唏嘘之余,往事皆来眼前,遂略记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