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8月2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拜谒马克思墓
晏秋秋
  晏秋秋

  奥运期间,身在伦敦的本报前方报道团,集体拜谒马克思墓。

  站在海格特公墓马克思的雕像前,脑子里想起的,是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最后一句是:“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时间证明了一切,也证明了恩格斯的话。即便是当初把马克思学说看成幽灵的一些欧洲国家,如今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的巨大影响力。1999年,BBC通过互联网评选过去1000年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马克思位居榜首。

  马克思并不寂寞。在海格特地铁站,英国工作人员会用中文介绍路线。在公墓进口,看门人介绍说,马克思墓前,常年鲜花,“除了英国人来,美、德、俄罗斯等国的人,也常来。当然,中国人也来得很多。”

  马克思的墓碑,高约3米,顶端是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目光如炬,胡须蓬蓬。墓碑上方,刻着《共产党宣言》中的名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方,则刻着《费尔巴哈提纲》的结束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时隔多年,这些话依旧水汽淋漓,充满新鲜。

  马克思出生在德国,但他一生有34年在伦敦生活和工作。在大英博物馆,马克思潜心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资本论》第一卷,即在伦敦写就,其中包含格外亮眼的“剩余价值学说”。据说,当年马克思常坐在L至P排的座位上,因为附近就是参考书。

  在伦敦,马克思有5年多,居住在迪恩街28号顶楼的两个房间,他贫困交迫,依旧笔耕不辍。如今,这里成了餐馆,但房子上的纪念牌,保留着对伟人的敬意。餐馆的服务员说,常有中国人来就餐。

  奥运匆匆,伦敦只能一瞥。但历史行过,总有伟大不朽。踏着这些痕迹,既是探访,也是醍醐灌顶的精神之旅。

  奥运无国界,马克思主义同样无国界。

  100多年来,为了实现马克思的伟大预言,人类进行了伟大的实践,中国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道路。这也着实让我们坚信,道路尽管曲折,而光明永在前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新闻
   第A09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10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基金专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健康园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T01版:广告
   第T02版:广告
   第T03版:广告
   第T04版:广告
愿“最动人的皱眉”天天可见
拜谒马克思墓
媒体视点
鱼翅之争公开讨论让议题转为议案
观点圆桌
如何回应网友质疑渐成“必修课”
导盲犬也“迷路”
新民晚报评论A04拜谒马克思墓 2012-08-20 2 2012年08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