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朱元璋“转世”美眷
从贵阳市出发,车南行一个半小时,即到达天龙屯堡。天龙屯堡是个古镇,古镇里的妇女身穿蓝色斜襟大袖长衫,系青丝腰带,着长裤、长衫,开襟处及领口、袖口边沿,绣以花边;长发分三绺,左右倒挽形成鬓角,后面一绺挽成圆髻再用白布包头一圈;耳佩坠,银手镯,这是什么民族?当地导游介绍:“她们的先祖是来自江淮的汉人。”她们身上的衣裳,发间晃荡的梅花管簪,正是600百年前汉族流行的装扮。
600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加强对贵州、云南的控制,调遣大量军队来此屯兵驻守,彼为“征南”;后又鼓励大量老百姓到贵州开垦荒地,此为“填南”。“征南”来的是“屯”,“填南”来的叫“堡”。
明朝随着历史的变迁灭亡了,但屯堡作为明朝的一族却保留了下来。走进天龙屯堡,“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有一种穿越之感。
今日的屯堡村寨,是往昔的屯军营寨,经过寨门,一条主干道通向屯堡深处,两边延伸出弯曲的小巷,把家家户户串联起来。巍然森严的石头屯墙、屯门和高耸的碉楼,带着浓烈的军事色彩,整个屯堡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小城。只有那条流经天龙屯堡的清澈小河,才隐约带出了那几分遥远的江南韵味。登高远眺,屋顶覆盖的石板片,由于年久风化,变换成不同的色泽,使屋顶呈现出明快的节奏感。
黑纱面具粉墨登场
耳畔传来一阵阵锣鼓声,原来是演武堂里正上演地戏,地戏顾名思义就是不搭戏台在平地上演出的戏。
曾经在阳朔看见过一种面具,脸谱嘴角大都微微上扬,似笑非笑,带着几分傲然的神气,那是地戏的主角,屯堡人称为“脸子”,在他们心中,每一面脸子,就代表着一尊神。因此地戏又叫作“跳神”。其他地方戏剧都是把脸谱面具罩在脸上,而地戏演出者脸罩黑纱,把插着长长雉尾的面具仰戴在头顶,据说这一是便于观众站在高处观看,二是面具不会挡住嘴巴,可展现唱腔声调。
这天演出的剧目是岳家将的一出戏,演员手持兵器,在院子里跳跃挪腾,舞刀弄枪,雉尾飞舞,彩旗飘飘,煞是好看。虽然地戏没有京剧、越剧等剧种的细致悠扬,但演员们举手投足间的那份潇洒粗犷,却别有一番韵味。
一场戏罢,我们跟着演员钻进了屋子,这就是他们的后台,黑纱面具后是一张张稚嫩羞涩的脸,地戏不愁后继无人。又一阵锣鼓声响,下一场戏又该粉墨登场,年轻人蒙上黑纱,戴上脸子,在这一瞬间里,他们从庄稼汉摇身一变,化身成为受人敬仰的神灵。
交通:天龙屯堡距贵阳72公里,可从贵阳客车站或新体育馆车站乘贵阳至安顺客车在天龙加油站下车,往南走老公路(黔滇公路)1.5公里即到天龙屯堡古镇。
门票:全价35元/人,淡季20元/人(含导游、地戏表演);人多可以砍价,两人以上,景区会派导游,随行沿途解说。
住宿:天龙屯堡有客栈,一般吃住一起解决。
美食:大概因为祖上行伍的关系,屯堡人擅长制作各式各样的肉类或是豆腐类腌腊制品,如腊肉、香肠、鸡辣椒、血豆腐,而典型的屯堡菜如蛋肉卷、腌肉、腐乳黄豆等,与许多南京传统菜肴在口味上非常相似。在屯堡常见的小吃摊子是烤豆腐,豆腐块在菜籽油里滋滋地煎着,劈开一半,加入以鱼腥草为主的调料,吃起来鲜辣绵香。
购物:在天龙“银匠世家”,可购到被誉为“黔中一绝”的纯银饰品——编丝银饰;做工精湛、别具一格的面具——地戏脸子;“古酒坊”酿制的“老房子”酒。
最佳旅游季:夏秋季最好,此时也是黄果树瀑布水量最大时节。
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