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创业机会多了,安居梦想成真,空巢老人老有所依——~~~
     
2012年11月0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业机会多了,安居梦想成真,空巢老人老有所依——
3个“样本”见证上海民生改善
■ 在松江泗凯路上,作为本市保障性住房六大基地之一的泗泾大型居住社区已基本建成  杨建正 摄
  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张旭豪和伙伴们创办“饿了么”网络订餐系统,4人创业团队带动160多人就业;47岁的市民陈荣华家平生第一次有了独用厨卫,四位一体(廉租房、公租房、动迁安置房、共有产权房)的住房保障体系,让更多中低收入家庭实现安居梦想;空巢老人汝兆坤、孙佩玲夫妇的“乐龄生活”不止是放心午餐,更是老有所依的踏实。

  5年来,申城各级政府着力改善民生,在许多方面都有新发展、新变化,看看3个民生“样本”,不难管窥一二。

  “样本”1“懒人”增多创业机会来了

  把“饿了么”做成网络订餐系统的淘宝,这是上海交大毕业生张旭豪的目标。从25万元政府创业基金起家,将4人创业团队扩展到160多人的正规公司,营业额从第一年1000万元提升到今年的3亿元,覆盖城市从上海、杭州到北京、天津、广州,聚拢1.5万家实体餐厅成为合作伙伴——完成这些转变,“饿了么”只用了3年时间。

  张旭豪和他的伙伴们创造出“饿了么”,也是在创业设想“灵光乍现”的时候,他们真的——饿了!2008年,张旭豪在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读研究生一年级。有一天,他跟几个同学畅想未来聊到凌晨,大家都饿了,却叫不到外卖。如果创办一个网上订餐系统,怎么样?

  第二天,闵行校区内的餐厅就成了调研对象。一周后,校园外餐厅的外卖情况,他们都摸了一遍。2009年创业伊始,他们得到不少创业奖励和资助,除了欧莱雅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最关键的,还有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提供的25万元,白手起家的我们有了底气。”张旭豪说。

  一路走过来,众多小微企业都在为融资发愁,“饿了么”却没饿着。去年,“饿了么”网上订餐系统做到了上海最大,硅谷风险投资基金看好这个项目投入了200万美元,今年又有风投公司加入。“有核心竞争力,融资就不难。”张旭豪说,“饿了么”的客户群以学生为主,包括写字楼白领,如今生活节奏快,不会或没空做饭的人增多,市场需求就来了。

  要保证“懒人”轻松、便捷地解决一日三餐,“饿了么”从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到人力资源发掘,都要贴近需求。单说支付方式,是网上支付,还是现金支付,更合“懒人”胃口?前者是大势所趋。“饿了么”的研发团队今年就先在上海、杭州开通了网上支付。

  “懒人”订餐需要什么,“饿了么”就尽力提供什么——有了这个 “核心竞争力”,“饿了么”不止做大了自己。去年北京一家餐厅跟“饿了么”接洽之初,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如今因为有了“饿了么”,餐厅起死回生,还开出了3家连锁店。“要问‘饿了么’带动了多少实体餐厅就业?5个城市15000家餐厅,起码新增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吧。”张旭豪很有把握。

  背景·就业保障

  ■ 2008年 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9.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 2009年 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9.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

  ■ 2010年 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 2011年 鼓励创业和促进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 2012年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帮助1万人成功创业。

  “样本”2 47岁终于有了“独用厨卫”

  半个月后,陈荣华的新家就装修好了,乔迁那天,他要用新厨房大宴亲朋。新厨房就在浦东三林的经适房里头,足足8个平方米,那是陈荣华平生第一间“独用厨房”。

  去年,陈荣华一家申请到经适房(共有产权保障房)。“最大的惊喜,就是我到了47岁,终于有了独用厨房,独用卫生间,还有满屋的阳光。”陈荣华说,他出生在老南市光启路上的旧里,生活在变,房子却几十年照旧,居住面积不过9.2平方米,厨房就在公共过道上,13户人家公用水表、电表,每月分摊费用,有的难堪真是说也说不出。

  老房子里没有卫生间,一直在拎马桶。房子是朝北的,出生后他在家里就没见过阳光。到了2010年,廉租房降低门槛,陈荣华一家申请后享受租金补贴每月731元。“我和妻子还住老房子,每月花900元为女儿在家附近租房,她读大学了,不能再睡阁楼了。”陈荣华说。

  好运气还在继续。2011年,黄浦区供应第一批经适房,陈荣华一家申购浦东三林的房子,二居室,建筑面积67.94平方米。“那天,我们一家三口去看新房。厨房!卫生间!阳光!真好!”陈荣华说,生活质量从此就不一样了。

  陈荣华是汽车租赁公司的司机,妻子在老南市租了一个小铺面做打印复印,两口子月收入加起来近6000元,去年买房首付27万元,贷款24万元,如今每月还贷1400元,“还贷不影响生活,女儿快工作了,我们的日子就更好了。”陈荣华说,新小区设施配套很齐全,“托老所也有,养老不愁!”

  背景·住房保障

  ■ 2008年 廉租住房累计受益家庭达到4.4万户。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达400万平方米。

  ■ 2009年 廉租房新增受益家庭约1.4万户。累计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60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开始试点。

  ■ 2010年 保障性住房新开工建设超过120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新增受益家庭0.9万户,累计受益家庭达到7.5万户。经济适用住房申请供应完成徐汇、闵行两区试点,在中心城区和有条件的郊区全面推开。动迁安置房新开工建设806万平方米,拆除二级旧里以下房屋54.6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81万户。

  ■ 2011年 新开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700万平方米、26.7万套(间),供应1240万平方米、17.5万套(间)。廉租住房新增受益家庭1.1万户,累计有8.6万户住房困难家庭受益。全面推开共有产权保障房申请供应工作,共计受理4.4万户居民家庭申请。首批市级统筹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启动供应。

  ■ 2012年 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共16.58万套。其中新增廉租住房0.5万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4万套;新建共有产权房5.3万套;新建动迁安置房6.78万套。

  “样本”3“乐龄生活”不止吃饭放心

  上午11时,79岁的汝兆坤在超市里买鸡蛋,手机响了,青凤服务社的服务员小姚来电,催他赶紧回“家”吃饭,他的老伴孙佩玲已在日托所就餐点等着。15分钟后,汝兆坤赶到愚园路361弄94号日托所,10多位老人正在吃午饭,小姚用调羹喂孙老太吃饭,81岁的孙老太小脑萎缩,需要喂饭。

  汝兆坤和孙佩玲是空巢老人,94号是他们第二个“家”,“午餐呼叫”也是常事。汝兆坤觉得,在日托所吃饭真让人放心——质量不用担心,价格不用担心,来去也自由。

  整个静安寺街道的老人助餐都由青凤服务社组织运作,华东医院职工食堂和美丽园大酒店为助餐点供餐,好比“大厨”。如今,全街道有8个助餐点,用餐老人达到1200-1500位,老人们可以选择午餐、晚餐都到点上用,也可任选一餐,如果临时有事要退订,提前打个电话说一声就行了。

  至于价格,一周当中逢单是每餐10.5元,逢双是8.5元。这当中,区财政补贴2元,街道补贴0.5元,老人自付分别是8元和6元。

  前两年,老人自付还要少一点,这几年养老金逐年增加,老人觉得多付点,时鲜蔬菜多一点,蛮好。可什么价格才是老人付得起、市场能接受的?青凤服务社做了600份问卷调查老人的意愿。结果,多数老人接受每餐自付8元和6元。

  “每月养老金2000多元,老伴近2000元,吃饭没问题。”汝兆坤说,今年重阳节,街道开出了“乐龄生活馆”,他和老伴的大照片出现在生活馆宣传册的封面上,做了“形象代言人”,两个人很开心。

  静安寺街道的老龄化程度达到30%,“乐龄生活馆”好比调度中心,一头是老人,一头是52家专业服务团队。街道为有需要的老人装上家用“一键通”,中午不去就餐点用餐了,家里有什么急事了,拨“一键通”,专业服务很快就能上门。“我和老伴,还有全街道300多位孤老,2000多户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都不用为生活琐事发愁了。”汝兆坤很放心。

  背景·养老保障

  ■ 2008年 提高了城镇退休人员、老年农民的养老金待遇。完善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老年农民养老金托底补贴政策,纳入养老保障体系的农民新增15.9万人。

  ■ 2009年 新增养老床位1万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达到21.9万人。

  ■ 2010年 新增养老床位1万张,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达25.2万人。

  ■ 2011年 新增养老床位5030张,新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3家,新设社区老年人助餐点46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达26.2万人。

  ■ 2012年 为27万名需要生活照料的老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增40个社区老年助餐点,新建20家老年日托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特别报道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财经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夜光杯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连载
   第B07版:阅读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读者俱乐部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资讯生活·旅游
3个“样本”见证上海民生改善
新民晚报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A043个“样本”见证上海民生改善 2012-11-06 2 2012年11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