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北端的保乐路纪翟路口,簇新的“华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宽敞而明净。迎面而设的大预检台背后,最最引人注目的,是整片墙壁上有关外来流动人口基本医疗10元、20元套餐门诊服务包的详细介绍,包括如何凭暂住证和身份证先办理“健康卡”,列入“20元套餐”范围的28种常见疾病,以及“实际费用超过20元的,按20元结算;不足20元的,按实际费用结算”的预先告知。
四川来沪打工的张师傅因为高烧自己买药吃了也不见好转,在工地边上的“私人小诊所”与相隔不远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犹豫了几天后,他说他选择了听自己老乡介绍的小额套餐医疗,“那毕竟是正规医院嘛!”
结果,挂了号、验了血,医生按规定给开了3天的药。“挂号费7元是规定全免的,检查费18元、药费16.5元,34.5元我只要交20元。就这样简单。”张师傅的病也很快就好了。现在与工友们一讲起谁有什么头痛脑热小毛病的,他一定会建议“20元套餐”——真的只要20元!
流动人口:四成看病去个体诊所
华漕镇算得上是一个典型的新二元结构区域。镇上有好几千万甚至上亿“身价”的别墅群,也有正在改造的“城中村”。常住人口4.5万人左右,外来流动人口规模却有15万人之众。
之所以要先让一个镇来探索、建立一种全新的外来务工人员“就诊通道”,区卫生局许速局长觉得,囿于户籍制度或收入差别的原因,许多外来人员会像以前的张师傅们一样,因为“看不起病”而不看病,抑或小病熬成了大病,甚至一个人传染了一帮人。“就是要想出办法,让他们出很少的钱,就能有一个基本的医疗保障。”
闵行区现有常住人口约243万,其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120万,占49.55%,而120万人中的约7成是农民工。据相关调查,外来流动人口患病后有40.6%选择到个体诊所(绝大多数为无证行医的地下黑诊所)就诊,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上级医院就诊者只有14.5%。究其原因,“费用”是他们心中一道高高的门槛。
试点的华漕镇几经调研,设计出了一种可称作为“来沪人员医疗套餐”的新模式。
20元套餐:可以看28种常见病
小额医疗“套餐”,其实分成了在村卫生室就诊的“10元套餐”和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20元套餐”两种。在华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早参与设计的老主任臧礼忠用一纸宣传用的蓝色折页,为记者讲解了具体的ABC:
列入“10元门诊服务包”的,有急性胃肠炎、骨关节炎、上呼吸道感染、外伤、痔疮、尿路感染、手术后恢复期等14种常见病,经医生诊断后符合规定的,可使用规定的26种药品治疗,如板蓝根颗粒、复方甘草口服液、雷尼替丁胶囊、布洛芬胶囊、牛黄解毒片、诺氟沙星胶囊、头孢拉定胶囊等;
列入“20元门诊服务包”的,病种从“10元套餐”的14种扩大至28种,增加的常见病种包括胆囊炎、皮炎、癣症、龈炎、牙周炎、中耳炎、霉菌性和滴虫性阴道炎等,规定用药目录也从26种扩大至72种,外加由医生视病情需要而定的辅助检查项目,如X光片、B超、血常规等。
两种套餐都供病人自愿选择,挂号费全免。进入套餐服务程序的病人,此次就诊实际发生费用超过10元或20元的,均按套餐限定10元或20元支付;如果发生费用低于10元或20元套餐,则按实际金额结算。
全区推广:一年1.8万人次获益
从去年10月13日起至上个月底,华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先后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了6484人次的“20元套餐”医疗服务,均次费用为26.8元,减免费用总额7.77万余元。其下属的16个村卫生室开展的“10元套餐”医疗服务也有2554人次,为就诊者减免费用6100余元。
今年5月,闵行区又将小额医疗套餐的服务推广到全区所有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9个分中心、56个服务站点、99个村卫生室。据统计,外来人员接受“20元套餐”医疗服务者,迄今已达1.8万余人次,套餐减免总费用(含挂号费)超过40万元。
早在多年前,闵行区就开始探索如何让外来人员“看得上病”。一张绿色“健康卡”让外来人员享受到药品“零差价”。“今天,‘健康卡’又延伸出了‘套餐’服务,钱花得少又能正规治疗,我们就更愿意了嘛。如果是超出范围的大病,医生让怎么治就怎么治,要转上一级医院就转呗。”张师傅说,他与老乡们、工友们都还是想得明白的。 首席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