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市区出发,驱车半小时,就是曾与维也纳、新加坡等5个城市一起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昆山,自古的“鱼米之乡”,小桥、流水、人家,不但是昆曲发源地,更是吃面吃河鲜的好地方。
虽然有一半的北方血统,我平时并不喜欢吃面,除非……除非面条足够筋道,汤底和浇头足够味美,才能吊起胃口。遇到一个面馆很容易,遇到一碗好面条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我一直想念小时秋游去昆山吃过的奥灶面,那个热气腾腾的场面和鲜美至极的红汤,简直没齿难忘。
最近有亲眷搬到了昆山乡下,我便想着去小住几日,顺便找找少时为之惊艳的那碗奥灶面。
面的奥秘在灶头
都说到昆山,必得吃一碗面,而我当年吃了觉得好吃得不得了的那碗面,就在百年老店奥灶馆。
面馆其实很好找,古色古香的两层小楼,就在亭林公园附近,人气终年旺盛;那里有座马鞍山,山上竹海,山下荷塘并蒂莲,还出产一种全世界都称奇的蜂窝状石头“昆石”。
奥灶馆的面,足够细,锅大水足,待到沸腾时少投勤捞,得保持水一直是清的;面的浇头选择极多,起码十几种,最有名的当属红油爆鱼面。
只用肥嫩、鲜活不落地的青鱼,下刀开料厚薄均匀,浸汁入味,葱姜提香,曲酒解腥,旺火油锅中氽至嫩黄,再加葱、姜、冰糖、黄酒烩煮至棕红色即可保温待用。氽鱼的油吸足葱姜鱼汁,色红味鲜,用作“红油”,而青鱼骨、鱼鳞加水熬煮成“红汤”,待面条捞出,面条的刀口里有微孔,汤汁得以浸入其中,软糯有劲,滑爽弹牙。
奥灶面讲究“三热、两重”,所谓“三热”,就是热碗:把碗浸入沸水中待用;热鱼:把爆鱼放在发镬里保热;热面:面捞出后即装碗,不在温水里过。
所谓“两重”,就是“重红油”和“重青”,红油得用氽爆鱼的熟油,而面里的青头得靠多放蒜叶末子。若是不喜欢蒜味,可提前告知店员“免青”。
陋巷中的真滋味
从小在昆山长大的当地人告诉我,柴王弄里的“难得糊涂酒店”,虽然有点难找,门面和名气都不大,典型的大众小吃,价钱不贵,味道却足以媲美大名鼎鼎的百年奥灶馆,双喜面、白汤虾仁面、鳝丝拌面、肚子面、焖肉面、排骨面……当然,最值得推荐的还是卤鸭面。
昆山这里把卤鸭叫“奥灶鸭”,因为制作过程中加了红曲的关系,鸭子上桌时呈现出油亮的红,皮质极其润滑,肉质极其细嫩,没有一丝多余的脂肪,口感却并未因此而发干发柴,反而带着鸭肉特有柔软和甘香;卤汁恰到好处,既不过于浓烈遮盖了原味,又不过于寡淡影响了食欲,无论色泽还是口味都相当销魂,成为红汤面最佳配角。
待香喷喷的面碗端上来时,乍看没有一丝热气,敞开了喝上一大口汤,结果“咝咝”地烫着了舌头——原来红油把热气蒙住了。天寒地冻时节,暖烘烘地捧一大碗在手上,呼哧呼哧喝汤吃面,不亦乐乎。
食物是四季的理由
每年这个时候,也是吃蟹的最佳季节,几乎全世界的人民都知道,昆山巴城的阳澄湖是吃大闸蟹最出名的地方,不难想像,那里此时也正是人最多蟹最贵的。
若问昆山当地人哪里吃蟹又便宜又好,你猜他们会怎么说?我的亲眷住花桥,他说当然是花桥蟹咯,菜场里拎几只,回家搭黄酒,不要太乐惠哦。
我猜昆山每个菜市场里都有附近人熟知的蟹摊吧,因为日日相熟,所以价格公道,蟹的质量也可靠,买卖双方老交情,明年这个时候还将吃蟹进行到底。
为了一碗正宗的奥灶面,我没事便来昆山小住,也与菜场面店点心铺子里的人混熟了。
比如我认识了一家油坊的大姐,常见人拿了自己种出的菜籽或者芝麻去她那里榨油,店铺里终日弥漫油脂香;地上满满当当堆了榨干了油的菜籽饼,五块钱一斤,拿回去阳台上种矮脚青,家里没饭时候采了下菜汤面。
大姐说,等到明年开春,麦苗和艾叶都长出时,要尝昆山有名的正仪青团子。
艾草和酱麦草都是做青团子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粉做的团子更为柔软细腻,又不粘牙,存放数天不破裂、不发硬,一直油绿油绿的,却没有一点点人工色素。
最受欢迎的是豆沙心,最好吃的是百果心,枣子去核切成细粒,加白糖、玫瑰花、松仁配合。在这两种馅心做成的团子中嵌一小块水晶般的猪油,这样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压舌生香,其味醇美。
食物成了一年四季久居昆山的理由,不仅仅只是一碗面,难怪曾与维也纳、新加坡等5个城市一起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果然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