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何处“洛阳桥”?上海62路公共汽车终点站就是绿杨桥,那里有座“绿杨桥”古桥。有人参观此桥,发现桥板侧面隐隐约约凿着阴文“洛阳桥”三字,问我:“绿杨桥”为什么刻着“洛阳桥”呢?带着疑问,笔者走访了对当地古迹颇有研究的钱元龄老先生。钱老是旧时绿杨桥边钱家大姓的原住居民。他告诉我,2005年重修绿杨桥时,他在现场听苏州来的建桥工程师说,桥上这根老石梁是苏州金山石,有千年历史。石梁移到岸边,他发现还凿着“乾隆戊子年重建”七个小字,与厂头镇、桃浦乡志记载“洛杨桥乾隆戊子年建”(公元1768年)不符,漏了一个“重”字,使得它年轻了600年!问题来了,此桥究竟造于何时?钱先生说:“元明时期,绿杨桥一带还是一个荒废的河滩,不可能有人出资建造石桥,此桥在河底还有两个原木打的桥墩,木桩在水中千年不烂,如果在元、明时建桥,不可能到清代就塌掉!”
据钱先生考证,此地的古井、白塔、绿杨桥大概都与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有关,绿杨桥横跨李家浜,桥下有一官道,东面经过紫杨桥,紫杨桥是韩世忠军粮台,离绿杨桥半里地,这一带是南宋韩世忠的中军帐,离韩塔仅一箭之地,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附近开河挖土时出土韩瓶较多(宋代装酒用的纺锤形陶瓶),传说南宋时此地附近有个韩世忠的演兵场,名为“三千里”,有士兵问:此去京城多少路?答曰:三千里!韩世忠为了怀念旧都河南汴梁,故名。旧时这里有一个“三千里村”。钱先生说,河南洛阳有座“洛阳桥”,他猜测当年韩世忠军队在造洛阳桥时,为了怀念旧都而把这座桥命名为“洛阳桥”!诗人杨大徴云:“演武场荒五百年,南来风景路三千,至今陵谷重更变,遥看儿童放纸鸢。”
绿杨桥钱姓是吴越国钱王后裔,明末清初,清兵入关,嘉定三屠,其祖先钱王第二十三世孙怀桥公夫妻二人乘一小船,由太仓避难到绿杨桥时已近日落黄昏(落阳)。其妻洗碗时不慎碗落河底,二人皆感“天留我也”,于是上岸定居,后来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到了乾隆戊子年,重修洛阳桥时,桥边种了几十棵杨树,听老人讲,咸丰年间,桥边的杨树已经绿荫一片,“洛阳桥”的谐音也正好是吴语“绿杨桥”同音,后来百年间,乡人就把这一带的地名索性通称为“绿杨桥”。从前桥边有个小花园植有明代紫牡丹花,一棵深红色并蒂莲花曾开出四百多花瓣,花谢后一茎结了两只莲蓬头,观者无不称奇!钱元龄说:“从前绿杨桥北那个龙嘴矶边,景色如画,潮水带来的蛤蛎、蛏子、河蚌、螺蛳特别多,随便摸摸一大桶,回家烧烧,其味鲜美,如今,随着岁月的远逝,一切,尽在儿时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