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看德国影片《英俊少年》,第一次见片中少年海因彻叫自己的爸爸为“卡尔”,觉得很新鲜,也很有意思。后来知道,和中国人喜欢别人称呼自己的官职、辈分相反,西方人喜欢别人直呼自己的名字甚至昵称,以示彼此间的亲近和平等。即使是长辈和小辈或上司和下级之间,也常常主动用“叫我某某吧”的方式,来免去客套和拘束。若用我们传统的观点来看,海因彻也太“没有规矩”了。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辈分是家庭伦理中的重要部分,小辈岂可直呼父母之名?
还有,辈分越高的人就越有福气也越有地位越有权威,你看《红楼梦》中贾政打起宝玉来何等气势汹汹,可贾母一到场他就只有唯唯诺诺的分了。所以,中国人历来特别爱当长辈也特别讲究称呼。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称呼一般都往高、往大上靠,免得对方不高兴。
以前我上山东婆家时,侄女、后生们管我先生和我叫“大爷”、“大娘”(即过去上海人称呼的伯伯、伯母,现在多称呼为大爸爸、大妈妈)。在我们上海人概念中,“大爷大娘”与“老大爷老大娘”没什么区别,而那时我们都还年轻,被他们这么一称呼,心里好不自在。后来请他们改称伯伯孃孃或叔叔阿姨,这才觉得自在。说实在的,在称呼上我还真欣赏西方文化中那种随意平等。那么,何不效仿他们的“呒大呒小”,让孙女直呼我的名字好了,反正只要我乐意,也不干旁人的事。倒是若真让孙女直呼我名字的话,旁人听来或许会误会——这孩子怎么如此缺乏家教——让我有所顾虑。
正踌躇着,那天我们兄弟姐妹相聚,我说起此事他们反响热烈,原来他们也都有类似的感触。看来这份“升级”的尊荣似乎不再像传统那么受宠了。年轻人或许觉得我们这些家伙完全是阿Q精神,May be!可我们真的不很愿意很快被叫成婆婆公公的。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如何两全其美,我灵感一闪:“叫我Leaf好了。Leaf者,叶也!既是我姓的意译,又比直呼我的中文姓名含蓄,旁人乍一听来也摸不着头脑,至少不会觉得孩子太没礼貌。”大家点头称是,于是当即拍板。
说时迟那时快,转眼外孙女泱泱就呀呀学语了。我用这个办法巧妙地解开了心结,与小家伙建立了平等亲昵的关系, 也算是一个创新吧。现在泱泱已经三岁,她知道我是她的外婆,也会说上我的名字,不过她还是更喜欢叫我Leaf。我呢,时光又流逝了三年,有了外孙女和外孙,升为婆婆级似乎也不再像当年那样心犹不甘,不过我还是更乐意听她叫我Leaf。也许有一天,泱泱还是会改口叫我外婆的,到那时,我再当我的外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