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莱维,法国人。他的处女作《假如这是真的》还没有出版,就已经被鼎鼎大名的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厂买下版权,之后的荣耀都已经是浮云。
故事其实很简单:因为长期的误解,以及父亲在女儿生活中的角色的缺失,让父女的关系几乎形同陌路。在女儿准备结婚的时候,女儿按照形式,给父亲寄去了请柬,但是结婚的当天,没有等来父亲,却等来了父亲去世的消息。
替父亲办完丧事之后,女儿却意外地与父亲碰面了(父亲是被设定为一种科幻的智能机器人的形式出现的)。父亲和女儿约定为期一周的旅游,希望以此来补全那些在他们的生活中缺失的故事情节和亲情。
在父亲与女儿的接触中,也可以说是女儿与父亲的接触中,那些心结渐渐打开了,所有的误会也在慢慢地消逝。女儿明白了很多以前不明白的道理,也理解了很多之前的不理解。而父亲也对之前的专横造成的后果做着补偿,最终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美结局。
故事绕不开爱情,故事中女儿有两段爱情,但是更重的戏份其实是父亲和女儿的亲情(不要觉得法国人就知道谈情说爱,其实亲情的表现也很细腻)。在孩子的面前,久经商场的父亲也变得撒娇、可爱、调皮、不听话,以及当女儿的问题自己无法解决的焦急(完全没有了之前的运筹帷幄),这样的父亲显得是如此的真实、真切,让人倍感温暖。当然不免俗套的,父亲还担任了好朋友助推剂的作用,在女儿彷徨、无助的时候,给予指引和激发动力。这又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温情戏码大家都喜欢。
整部小说,还有一个我特别喜欢的人物:斯坦利。鳏夫,还是一个同性恋者,是故事中女儿的好“闺蜜”,好朋友。有一个男性友人(同性恋者)的好处是什么,他会在你结婚之前,帮你考虑整体的造型是否合适,婚纱是否合身,高跟鞋是否迷人,妆容是否熠熠生辉。他比所有的人还要紧张你(甚至紧张到连男朋友都会吃醋的地步),但是却又不会发生任何的恋情。就是这样一个男人,不厌其烦地做你恋情的参谋,幸福生活的见证(容不得你有半点的委屈和伤心)。就是这样的一个男人,遵守着和你的“姐妹约定”,守口如瓶。就是这样的一个男人,可以让你随叫随到,随时伺候。
但是整本书有些许的小缺憾。女儿和未婚夫的恋情结束得有点快,让人觉得原来那么真挚的爱情也可以消失得如此迅速,那么牢不可破的爱情也可以瞬间瓦解,这是其一。其二,最后,女儿和前任,也就是她最爱的男人,重逢了,男人放下所有的一切(包括自己最喜欢的工作),毅然决然地来寻找自己的女朋友,真有点“爱情它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爱了就爱了,还要更迅猛。这也许就是法国作家马克莱维的浪漫情结的最好诠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