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关老上海的话题颇热门,上海老弄堂、老上海说事、上海老辰光……类似叙述上海“老底子”事的书和文章还真不少。但有些文章的作者尚年轻,他们写的老上海事并非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或许是听老一辈人讲的,或许是参考了其他资料,如不持严谨态度,或者想当然,往往会搞出一些笑话。
前不久看到一位六零后的作家在叙述老上海取暖用的“汤婆子”的文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文革’时期,为了打击‘帝修反’,要时刻‘备战备荒’,城市掀起了一阵‘大炼钢铁’的热潮。那时家里的一些铜质器具,不是回收了就是自己拿去卖了……汤婆子也被父亲卖了……”“文革”是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期间的事,“大炼钢铁”是一九五八至一九五九年期间的事,这个颠倒和混淆历史的错误源于作者历史知识的贫乏和对历史事件的想当然。
笔者是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并不是文化圈内的人,但职业习惯要求对任何事情必须认真严谨。套一句苏东坡在《石钟山记》中的话:“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