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新出了一本题为《Dianying》的书,厚厚的500多页的精装本,作者名叫Jay Leyda(杰伊·莱达,也作杰·雷达)。要不是看副标题“一种对中国电影与中国观众的描述”的话,当时的普通读者也许压根猜不到那个“Dianying”其实就是中文“电影”的拼音,而电影,美国人倒是再熟悉不过了。
顾名思义,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电影的英文专著,而且,它还碰巧就是英语世界第一本中国影史著述,在之后的许多年里,始终是英美院校师生了解、研究中国电影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本参考书。作者莱达,尽管几乎不懂中文,但却神奇地有个中文名字,叫“陈力”。他的太太,是民国年间的著名外交家陈友仁的女儿,著名芭蕾舞演员陈思兰。
1959年10月,陈力被中国文化部聘为外国专家,担任了一年前创建的中国电影资料馆的顾问,主要工作是为馆藏的美国影片编目。据那时的中国同事回忆,他找机会观摩了不少中国电影,并且每看一部后就写一篇评论,这些评论资料馆翻译出来后还提供给电影界领导和相关单位作为内部参考。无疑,他后来这部《电影》一定是建立在资料馆大量看片的基础上的。
陈力在中国工作了大约5年,1964年回美国。在此之前,中国国内已经出版了作为官方版本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两卷本),作为美国的电影学者,陈力对中国电影的观感、评价与分析,肯定与此书有很大差异,他在《电影》一书的前言中也非常直率地提到了,他力图从艺术的角度来描述中国电影。当然,他也承认中国本土编撰的这部电影史在资料方面对他帮助很大。
可以想象,在那个冷战气氛最为浓厚的时代,作为一个美国人在中国,陈力的工作肯定会遇到在今天不太能想象的不便,但时隔多年,陈力最终为英语读者奉上了他的厚重之作《Dianying》,我们称他为中国电影的跨国知音,是一点不为过的。他在此书出版后一年即被纽约大学聘为电影学教授,一直到1988年去世。在他指导的学生中,不乏如今学术界的重量级学者,如著名的早期电影史专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汤姆·甘宁。
陈力本人是个奇才,他1910年出生于汽车城底特律,1933年赴苏联在莫斯科国立电影学校学习电影制作,并在导演爱森斯坦的电影制作团队中工作;1936年返美后,他一度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部供职,上世纪40年代致力于将爱森斯坦的著作翻译成英语版本,我国就曾根据他编译的英文本翻译出版过爱森斯坦的《电影艺术四讲》;1960年他出版了《俄苏电影史》。他同时还是个艺术研究者和文学学者,编撰过音乐家穆索尔斯基、拉赫玛尼诺夫、诗人狄金森和小说家梅尔维尔的传记资料。
而他和中国电影的这段因缘,应该被更多的中国迷影者所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