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指出,心房颤动是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塞的主要病因,据估计近15%的脑梗塞可归因于房颤。房颤患者的脑中风发生率较无房颤者增加近5倍。心慌、气短、胸闷、眩晕和晕厥等症状往往是房颤患者最先出现的异常情况,部分患者的初期症状不明显,通常在常规心脏体检或因其他情况进行医疗检查时发现。房颤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后果,最可怕的是引发相关性脑中风。因为心脏血液不能循环如常,血流变得缓慢,血液瘀滞,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一旦血栓脱落后随血液流动,若阻塞脑血管则致使脑梗塞发生。因此,预防脑中风是房颤治疗方案中的第一要务。
房颤患者疾病管理首要而迫切的目标是有效地降低血栓栓塞及脑中风的风险。改善生活方式是基本举措之一,需患者主动配合,具体有:避免饮用酒精和含咖啡因的饮料、遵从低盐和低脂的饮食习惯,保持血压和胆固醇在理想的水平、参与适当的运动、戒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指出,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善以外,抗栓治疗,尤其是抗凝治疗,是防治房颤相关性卒中首要的医学干预手段。华法林属于维生素K拮抗剂,是当前最常使用的抗凝药物,但由于华法林在实际运用中需定期抗凝监测、疗效受其他药物和食物影响大等多种限制,长期以来很难被医生和患者接受,大家都在寻找一种不受食物影响、不用靠凝血功能检测来调整药物剂量,但疗效和安全性不劣于华法林的新型抗凝药。
由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局限性,本世纪以来,多个新型口服抗凝药相继研制开发。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急症抢救科主任朱俊教授介绍,目前全球最大型心房颤动预后临床试验RE-LY研究有一系列数据证明了新型抗凝药达比加群酯预防脑中风的疗效及安全性:其可提供有效、可预测、稳定的抗凝效果,为房颤患者带来了抗凝治疗的希望和信心,亦预示着一个房颤卒中预防新时代的到来。
虞睿
本版图片 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