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场历时3个月的全市选拔,到一次为期4天3夜的实地踏访,这样的经历也许不足以改变人生,但对于训练营的首批营员们来说,却是一次终生难忘的“洗礼”——在祖国的东海前哨,体验守岛官兵的苦乐,从真正认识军人,到重新认识自己,再到深刻认识国防……发生在这群花季少年身上的成长蜕变,也让人在欣喜之余,感触良多。
女营员当场哽咽
8月1日建军节这一天,穿上和现役军人一样的07式作训服,唱着同一首“向前向前向前”的军歌出征时,47名营员中许多人对“军人”的概念也许还停留于表面;第一天走进东海前哨军营,在带队教官训练下,齐声喊出“向解放军学习,向解放军致敬”时,这句话似乎还只是一个口号……是实地踏访期间的亲眼所见,让大家真正认识了何为“军人”。市八中学男生班的李忠阳在给父母的“军营家书”中写道:“第一次,我觉得那些听起来不免空洞的‘伟大’、‘坚忍不拔’有了最真实、最震撼的诠释……”
无需过多言语,守岛官兵们的日常训练课目展示深深定格在营员们的脑海中:充满污物和异味的“意志训练”池边,10余名士兵随着一声令下,毫不犹豫地跳入池中,举起沉重的原木和弹药箱、匍匐前进、捉对格斗,每一个动作都整齐划一、一丝不苟,哪怕肮脏的池水浸满全身、顺着嘴角、鼻孔、耳朵淌出,不皱一下眉头,“忠于祖国”的口号喊得震天响……这就是许多营员眼中“最震撼”的一幕。男生们鼻酸、红了眼眶,多半强忍泪水,把最热烈的掌声送上,大众工业学校的女生张月却没能把眼泪“逼回去”,当场哭到哽咽:“心疼……感动……”直到情绪平复,她告诉记者,她的舅舅也是一名军人,“他以前总说‘军人靠的就是意志’,现在我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了。”
每天听着军号起床、吃饭、睡觉,纪律严明、令行禁止;日复一日守卫着海岛,烈日炎炎下训练、生产毫不懈怠,连普通人眼中“轻松一刻”的看《新闻联播》,也是纹丝不动、目不斜视的“架势”……真正的军人,让营员们懂得:穿上军装、唱响军歌,还远远不够,内在的“军魂”由无数浸透汗水、锻炼意志的日子铸就。
可敬的人,还是那样可亲:营员们初到,全体官兵在营房外的小路上列队欢迎,还让出了自己的排房,统一住进操场搭起的简易帐蓬;军民联欢会上,这些“兵哥哥”不仅当起热情的观众,使劲地为营员们带来的劲舞串烧、小品朗诵、吉他弹唱等节目鼓掌,还献上相声、独唱,和营员们一起拉歌、做游戏……当所有营员再一次喊出“向解放军学习,向解放军致敬”的口号,听得出,它已化为孩子们由衷的心声。
隧道里响起歌声
47名营员分成5个班,和守岛官兵们同吃、同住、同作息,还一起完成站岗、巡逻等任务。来自民星中学的王晓伟说,眼前一个个活生生的军人形象,仿佛一股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敦促着我”。在东海前哨实地踏访的特殊经历,也让这些“90后”得以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当熄灯号吹响,营地隐入暗夜,营员们便开始四人一组、每组半小时的站岗体验。短短30分钟,考量着军容军姿,更考验着意志品质。挺直腰板、保持跨立、目不斜视、任由蚊虫叮咬也要忍住不动……曹杨职校的范心辉回忆起站岗结束的那一刻:“擦干自己额头上的汗水,顿时觉得一阵轻松,我完成了一项自己以为完成不了的任务,我为自己感到骄傲。”
走进地下坑道,感受海岛“钢铁长城”的过程,对许多营员来说,也是战胜自身恐惧、勇于面对挑战的过程。这条上世纪60年代由海岛官兵仅靠双手和简单工具建起的坑道,地形复杂、阴暗潮湿。起初,营员们排成纵队、打着手电前行,还多少有些“神秘探险”的兴奋,但原路折返时,特意设置的“发现敌情、手电筒全部关闭”环节,让营员们顿时陷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之中。怎么办?一阵惊慌过后,大家互相提醒,摸索着把手搭在前一个人的肩上,一个挨一个,向着坑道口的亮光,继续前行。不知是谁起的头,大家又一首接一首地齐声唱起《义勇军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等军营歌曲……身高1.74米,总是排在女生班第一个的王千慧说,黑暗中的军歌将大家的心紧紧地拉在了一起,团结的力量让无畏赶走了恐惧,“我们的歌声在坑道中格外嘹亮,我们的步伐也跟着军歌的节奏更加统一,身体也随着军歌的唱响而挺直……”
哨所前庄严宣誓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每一位参与“走近边防线”活动的营员,在告别东海前哨之际,对“国防”两字,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为“国防”不再“遥远”,而是“近在眼前”。
登上离公海最近、面积仅3.2余平方公里的“寂寞”花鸟岛,在“千岛第一哨”前面向国旗庄严宣誓;走进1870年建成的“远东第一灯塔”感受它几易其主的沧桑变迁;听驻守哨所16年的哨长讲述一家四代人守卫哨所的故事;聆听全国拥军模范叶祝芳用朴实的语言说起自己如何在没有旅馆饭店的花鸟岛开设“老兵之家”,为所有来岛的退伍老兵免费提供食宿;在常年容易起雾的小岛上,沿着守岛官兵每天上上下下的斜坡陡路短暂地巡一次逻……所有这一切,都成为营员们心中,对“国防”最生动的诠释。
少年强则国强。16~18岁,正是可塑性极强的好年华,也正步入国防后备力量的年龄段。翻阅营员们书写的心得体会,除了“震撼”、“感动”、“不舍”这些“关键词”,还有好几位营员不约而同地表达出“投身军营、保家卫国”的决心。他们当中,有的从小就立志参军,实地踏访的亲身体验更坚定了实现“军营梦”的信念;有的是通过“走近边防线”,萌生了“留下来”的愿望……更多的营员,立志把“崇军尚武、爱我中华”的理念融入今后的学习、生活。也许,就像来自金山中学的陶婧菁憧憬的那样,“终有一日,我还会壮志豪情地踏上这片土地。那一刻,身背行囊的我,若不是一名光荣献身边防的战士,也会是一个热爱边防、心怀祖国的游客。”
本报记者 鲁雁南 本版图片 张龙 摄
【记者手记】
随着首批营员赴东海前哨实地踏访活动顺利“回师”,首次“走近边防线”活动也圆满画上句号。难忘的洗礼,无尽的感悟,却绝不仅仅局限于47名营员。
西郊学校支晓敏、松江二中朱智勇、上音安师附属实验中学许芬、工商信息学校吴智颖、华师大三附中胡志丹、青浦一中李梅,这6位从全市30余名国防教育辅导员中选派的“班长”和“营部书记”,在这些火热的日子里付出无数辛苦和汗水;随行的主办方领导、一路跟踪报道的1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在互相感染、互相激励中,完成了一次生动的全民国防教育实践。
人的潜力是无穷的。需要的,也许只是一个创新的平台,一次大胆的创举,一种打破边界的观念。站在新的起点上,“走近边防线”上海青少年国防教育系列活动的主办方已开始谋划下一次的“出征”,期待这一全民国防教育系列活动成为申城又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