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上海市区最高温度达38℃,是今年以来上海的第28个高温日。在这样的天气里跑楼盘,绝对不是最好的选择。好在调查的目的颇为应景——找寻楼市里的“清凉房”。
在人烟稀少、生态环境更好的市郊,虽然体感气温并未比市区下降多少,但地面已经明显没有了“炙烤”的感觉,穿着平底鞋踩在马路上,越发让我感觉来对了地方。
显然,开发商也在利用这多年难遇的高温天做文章。走进售楼处,急速下降的气温使得喷嚏“如约而至”。几个不同项目的销售人员也不约而同的向客户介绍着产品在降温方面的卖点:隔热建材、户型设计、景观绿化等方式不一而足。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问题也渐渐显现出来——开发商给楼盘降温的手段和方法是否真的有效?购房者在挑选这类楼盘时,又有哪些细节值得注意?
比如某些楼盘号称能够起到降温作用的景观水域。令人意外的是,几个大面积的水域并未让人感到凉爽。相反,水域增加了空气的湿度,使得环境更显闷热,同时,水面反射的阳光更让人感到灼热难熬。据专家分析,这是由于社区景观多采用“死水”造成的,如果采用“活水”,水面流动带来的轻风将明显改善这样的问题。但事实是,用“活水”布景将明显的提高开发成本,进而抬高产品售价。
类似景观园林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设计背后尚且有如此多的“讲究”,那些诸如隔热层之类无法“亲眼验证”的降温手段实际效果能有多少,让人不得不在心里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场多年难遇的高温,给开发商提供了不少噱头和卖点。而判断一个楼盘是否是“清凉房”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建材到户型,再到绿化景观,其中暗含的知识非常专业。对于购房者来说,这样的高温天气正好可以亲自体验一下楼盘的隔热效果。任凭开发商说的天花乱坠,楼盘降温的“真功夫”,还是要“晒”一下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