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那时还在本报海外部工作的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时英国首相布莱尔上任之时的就职演说,其中他清晰地向所有英国民众表示:“我一定努力将伦敦打造成为世界的‘设计之都、创意之都’。”当时我听了深有感触。而十多年后,就如当初布莱尔承诺的那样,伦敦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了这个称号。
从发表演说至今,布莱尔一直亲自担任着“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主席,却始终“执着”地抓着创意产业这一“小”块不放。很多人不禁疑问,仅仅伦敦一个城市的创意产业怎么会是一位首相应该管的事呢?我们早习惯了越高位的管理者越是“抓大放小”,实在不习惯布莱尔的“御驾亲征”,然而伦敦创意产业的蹿起不得不让人收起之前的质疑,心服口服。首相喜欢为百姓做得更具体、更细节,有什么不好?
前不久的上海“世界城市的设计创意战略”论坛上,我有幸与伦敦设计节创立者索雷尔爵士做了一次简短的交流,在他眼里,设计创意不拜金,创新回归到本位。伦敦设计节上的诸多作品,都充满浓浓的生活情趣,或者让人会心一笑,或者沉思良久后幡然醒悟,它们都幽默且智慧满满。如今,创意在英国已经成为人人都可参与并展示才华的工作,门槛不高,但想要有所成就还需要更多想法。
索雷尔爵士说,英国的很多政府官员、创意人士都很重视享受创意过程带来的快乐和美好体验,而不太在意创意带来的经济利益。相比之下,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都想被冠上“设计之都”称号,然而早早挂上名头是否真的名副其实呢?
我想,我们要做的还不够。前英国首相能让伦敦成为“设计之都”,离不开他对城市发展细节的高度重视,他让创意真正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而全民参与的普遍性正是我们所缺的。不少创意活动声势浩大,但充其量却仍然只是一场表演,实际上市民们真正收获的却不多,这说明我们的创意设计缺乏一种持续的生命力。首相意识如果能成为一种启示,我们的设计是否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