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贵族。这是和平饭店给常青教授的印象。
“他是位老人,但他是个贵族,一个‘lord,’ 非常讲究,非常正统,”同济大学建筑系常青教授如此回忆。2007年大修前,他曾对饭店进行了80年来首次全面测绘。
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开业,英文《字林西报》刊登的广告十分诱人, 称位于大厦内的华懋饭店(Cathy Hotel,和平饭店前身)是“艺术与奢华的完美结合”。
广告并未夸大其辞。饭店著名的九国套房以中、英、美、印等国主题布置,异国情调浓郁。套房内有嵌入式壁橱和大理石浴缸,银质龙头流淌出净化水,舞厅和宴会厅镶嵌着价值连城的法国“拉立克玻璃”。
据常青介绍,公和洋行建筑师威尔逊(George Wilson)在1925年巴黎博览会结识了拉立克先生(Rene Lalique)。后者设计的这种乳白色玻璃经灯光照射即可闪现蓝光或耀眼的桔红光芒,美丽无比。“拉立克玻璃”后来也成为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的经典手段。
在标志装饰艺术风格诞生的巴黎博览会上,威尔逊对这种注重装饰、喜欢几何图案又色彩绚丽的新风格兴趣浓厚。当时他正在酝酿沙逊大厦的方案,原本的设计还是新古典主义的,但最终决定紧跟国际潮流,改为装饰艺术化的浪漫新古典风格。大厦建成后不仅成为外滩地标,更把上海全面推向了装饰艺术派时代,国际饭店和百老汇大厦等装饰艺术风大楼在数年后纷纷落成。
今日走进和平饭店好像走进一个古旧的澄黄色的梦。八角厅穹顶和紫铜色吊灯都笼罩着半透明的黄玻璃。昏黄的光影中,各色几何图案若隐若现,与酒店里弥散的氤氲香气裹挟在一起,恍如隔世。
1935年美国女作家项美丽(Emily Hahn)到上海后,曾是这间梦幻酒店的常客。在自传《我的中国》中,她深情回忆那一段充实快乐的上海生活。
“如果不去弗雷兹夫人家作客,我也许就约一位女朋友到华懋饭店吃午餐。我们习惯到大堂先喝一杯,看看能否遇到有趣的男士。”
事实上建造大楼的犹太富商维克多·沙逊爵士(Sir. Victor Sassoon)就是一位相当有趣的男士,后来他成为项美丽人生导师般的密友。爵士来自号称“东方罗斯柴尔德”的巴格达沙逊家族,极富商业天赋,和平饭店一楼的甜品店就以他命名。
爵士喜欢在自己位于大厦顶层的公寓举办主题奇异的派对。他爱好广泛,深爱摄影,项美丽姐妹一张颇为传神的侧影就出自他手。
在人生关键时刻,沙逊都给了项美丽重要意见。1941年他读完《宋氏姐妹》(Soong Sisters)书稿的第一章,直言不讳,“太闷了,快把我闷死了。幸好我已经上床了。要是坐在椅子上读,我一定会坐着就睡着了。”
这个评价与《宋氏姐妹》最出彩的生动开篇迥然不同,可见项美丽听取了他的意见。这本畅销书也成为这位奇女子的成名作。
不过,常青指出摩登爵士的顶楼公寓还是传统保守的英式风格,毫无装饰艺术元素,一点也不时尚。这地道的老贵族的感觉,也许,才是他内心喜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