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调腔剧团的丁团长告诉记者,这次来上海演出的剧目包括宋杂剧的《调无常·送夜头》,元杂剧的《北西厢》《汉宫秋》以及明传奇的《牡丹亭》《关云长千里独行》等。这些都是新昌调腔中的传统古戏,最能体现剧种原汁原味的特色,但因为唱词比较深奥、表演样式又古朴,在剧团平时的下乡演出中一般观众都不太接受,所以也很少演出。
丁团长坦言,新昌调腔虽然剧本和曲谱保留较为完整,但几乎没有留下什么传统古戏的影像资料,表演上失传的比较多。这次带到上海来的几出戏中有些是去年复排出来的,其中如《汉宫秋·饯别》已经只有剧本、曲谱,连现在新昌调腔的非物质传承人都没有看到过戏是怎么演的,因而复排时在表演方面能依靠的只有少量的文字记载以及老艺人回忆当年听说过的一些内容,只能在调腔表演体系的基础上凭借想象来呈现了。
虽然新昌与越剧发源地嵊县同属绍兴,但调腔作为一个古老的剧种与越剧的生存状况却大为不同。
据丁团长介绍,剧团在鼎盛时期一年可以演三四百场,最低谷时一年只演出20多场,剧团为了迎合市场一度兼演越剧,称为“一树二花”。但结果年轻演员因为在剧种之间频繁“穿越”,搞得演越剧不像越剧,演调腔不像调腔。虽然现在剧团还保留着几位越剧演员,有时偶尔也还会唱一二出越剧,但总体上已经完全回归调腔了。
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当地政府对新昌调腔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观众群出现了断层,剧种的前景依然不容乐观。据介绍,新昌调腔剧团去年一年演出近80场,但相当一部分是和其他剧种拼台,调腔单独演出的只有40多场,而其中在县级以上城市演出的只有13场,这还包括去年受邀赴香港演出的5场。此外,除了去年和今年在香港、上海的演出,新昌调腔剧团这些年的演出全都不售票,完全依靠包场,作为一个剧种而言,生存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显然也非长久之计。
|相|关|链|接|
新昌调腔被认为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唯一遗音。调腔一名最早见于明末张岱的《陶庵梦忆》。清末以群玉班及新群玉班最为著名。1937年前,在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新昌、宁海、天台一带有20多个调腔班社,抗日战争期间全部解散。新中国成立后,调腔才获得新生。
调腔音乐的特色有三种:一为帮腔,二为叠板,三为干唱。调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打击乐配合演出,后因受昆曲和乱弹的影响,在少数折子戏中采用笛子和板胡伴奏。调腔的伴奏乐队构成极为简单,仅由6人组成,负责鼓板、小锣等的演奏。现代的调腔唱腔中已夹杂着各种各样的乐器,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变化而成的。
调腔剧目丰富,有始于北宋的目连戏、始于宋南渡时的老南戏、形成于元代的元杂剧、明清时期的传奇剧,直至近、现代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和现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