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和小筱月珍的故事
~~~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和小筱月珍的故事
     
2014年03月3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老的姐弟情
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和小筱月珍的故事
杨宏富
3月27日,第24届上海白玉兰奖把“年度特殊贡献奖”颁给了著名沪剧演员王盘声。作为王派创始人,王盘声在舞台上塑造过无数观众喜欢的形象。说起王盘声,可能有读者不知道,91岁的他和94岁的“钢派”传人小筱月珍是同胞姐弟。
沪剧《雷雨》王盘声、小筱月珍剧照
王盘声(后排左一)、小筱月珍(前排左一)
  文/杨宏富

  1 耄耋姐弟难舍别离

  去年7月的一天,正逢小筱月珍生日,子女及学生聚集在老城隍庙附近的老年护理医院为她做寿。王盘声闻之,不顾当天气温高达40摄氏度,更不理小辈的劝阻,决然坐上二女婿的小车前往。刚进病房,见姐姐被带子固坐在轮椅上,对着房门恭候弟弟的到来,王盘声不禁老泪纵横,蹒跚上前。姐弟四目相视,双手紧捏久久未松长达两个小时。只听得王盘声喃喃重复着一句话:“没有姐姐,就没有我王盘声!”此情让在座子女学生潸然泪下!他们深怕两位老人过于激动,于是掰开两双苍老的手。姐弟分别时,小筱月珍竟会发出久违的“嗷嗷”声,这是难舍胞弟的告慰心声! 

  小筱月珍和王盘声有着近百年的姐弟关系,近80年的沪剧情缘,但很多人并不知,其实两人都姓“黄”,只是旧时唱戏皆有艺名。小筱月珍原名“黄根林”,后随筱月珍学戏并传承筱月珍唱腔,改名小筱月珍。王盘声原名“黄盘生”,上海音“黄”“王”不分,剧团写水牌的先生嫌“黄”字笔划多书写麻烦,加上对没名气的演员不屑一顾,就三横一竖了事。日久,黄盘生成了“王盘生”。出名后,王盘生以金嗓子闻名,自己觉得“声”比“生”更具魅力,就改成了“王盘声”。 

  2 弟随姐意从艺终生 

  小筱月珍和王盘声孩提时就跟随父亲黄增福来到上海,帮东家看管天潼路慎舍里的房产。姐姐十四岁拜前辈琴师杨洪声为师学申曲,两年后入筱文滨、筱月珍组建的“文月社”,她人小机灵聪颖好学,加上天生的钢嗓好喉,很快得到两筱认可。为了资助弟弟读书,姐姐将每次唱堂会得到的两毛外快赏钱,积攒起来交与父亲,可杯水车薪,弟弟读到五年级还是辍学回苏州乡下。在苏州河边的小船上,姐姐又塞了块把钱给弟弟做盘缠,叮嘱弟弟要坚持学业。一别三年,不负姐望的弟弟学有所长,在姐姐的影响下,竟滋长了吃“开口饭”的念头。父亲别无他法,唯有重返上海,让儿子跟女儿一起唱申曲。 

  1937年姐姐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并小有名气。她带着对艺术懵懂的弟弟来到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滩簧先生陈秀山家中送上拜师帖,递上两块大洋,点上香烛,便让弟弟跪地磕头拜师。从此在姐姐的引荐下,弟弟踏入师门,很快与姐姐同在“文滨剧团”开始了漫漫申曲之路。姐弟在“文滨剧团”对申曲从不懂到懂、不熟到熟,直到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旦和能挑大梁的生角。姐弟对筱文滨、筱月珍的厚爱和重用感恩不尽,在长辈撮合下,又戏剧性地成了两筱的儿媳和女婿,姐弟亲上加亲的情缘成了业内众口皆碑的趣闻。姐姐在艺术上为弟弟添砖加瓦,还在磨难中对弟弟关爱备至。“文革”中姐姐险遭厄运,弟弟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工资被狠斩一刀,剩下的钱不够家庭开销,姐姐便常塞钱给弟弟渡难关。王盘声爱吃“腌笃鲜”,小筱月珍千方百计买来鲜肉、咸肉、鲜竹笋亲自煨炖,那个年代食品严重匮乏,还必须绕过造反派把弟弟偷偷请到家中。 

  3 王派钢派终成金曲 

  1959年,沪剧名家联袂演出曹禺先生的名剧《雷雨》,王盘声和小筱月珍分别在剧中担任主演周萍和鲁妈,王盘声当之无愧,无人敢争,只是小筱月珍排在石筱英之后,屈成鲁妈B角,舞台上的鲁妈与小筱月珍无缘。一场《雷雨》缔造了众多流派,王盘声的演唱不负众望也形成了独特的王派,在沪剧界有“十生九王”之美誉。小筱月珍的艺术也被专家首肯,她是筱月珍钢派最好的传承人。电视台拾遗补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让姐弟在荧屏上合演《雷雨》,剧中只有老爷周朴园与鲁妈的对手戏,于是王盘声反串演周朴园,让姐姐了却二十多年的“鲁妈”之梦,而王盘声也过了一把“老生”之瘾。 

  王盘声的艺术突飞猛进,成了沪剧界的领头羊,不久又获得国家“金唱片”奖,对于弟弟的成就最感荣誉莫过于姐姐。姐姐常常在人前表露:这些都是弟弟应得的,政策上应对弟弟有更多的倾斜。王派和丁派、杨派的结合一直被观众誉为黄金搭配,只是分流于各个剧团,王、丁、杨合作的剧目屈指可数。有识之士说:真正黄金搭配非小筱月珍和王盘声莫属。两人几十年探讨研究,潜心整理传统剧目奉献给观众达百余部。最有影响、最经典:至今仍在传唱的有《母爱》《大法官的私生子》《连环记》《陆雅臣》《玉蜻蜓》、《碧落黄泉》《风流英豪》《断线风筝》《雷雨》、《白毛女》《梁山伯与祝英台》《金银花开》等。在整个演艺界,能有数十年的拍档已经不易,何况70多年不离不弃的手足为沪剧事业奋斗终生,让王、钢两派珠联璧合,经久耐听。由于小筱月珍的唱腔爽朗朴实,遒劲刚健,曲高和寡,但只要学唱者一开腔,台下便掌声一片,足见小筱月珍的钢派弥足珍贵。王派潇洒飘逸,音色甜糯,易学不易唱。 

  4 二老平安缘将百年 

  作为王盘声先生的弟子,我们常去他家探望,为了先生饮食安全,我们达成共识:买来活鲜菜在先生家烧,从午餐吃到晚餐,菜盘不撤台面,先生能喝杯黄酒,最后还要加点“发财酒”,他和弟子们边吃边唱是最开心的辰光。他爱外出,还能坐三个小时看场弟子演的王派戏或由弟子陪到沙龙里唱一段“降B调”。他每天早上起床第一句话:“今朝有啥人到屋里来?”护理他的大女婿答“有”或“无”,先生即会焦急地等待门铃响或自言自语幽默一把:“今朝白板对煞。”近日,我去探望病中的小筱月珍,她左肢有点瘫,但气色很好,脸色红润,干净的脸上没一个斑点,她思维清晰能认人。大女儿指着我对着她耳朵说:“这是侬阿弟的学生,他画过一幅《寿星图》赠你,还记得吗?”她看看我点点头,并用右手夹住我头靠向她的脸,以示欢喜我。我在她耳旁唱起先生和她的代表作《连环记》,她奇迹般用右手在节拍上准确动了几下。我相信所有读者和沪剧人会得到一丝欣慰并衷心祝愿永远的姐弟长命百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百姓故事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专版
   第A08版:新闻面对面
   第A09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运动汇
   第A14版:活力上海/运动汇
   第A15版:东方大律师
   第A16版:新民法谭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招生招聘/人才专版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不老的姐弟情
银色专列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B13不老的姐弟情 2014-03-30 2 2014年03月3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