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要闻·百姓故事
     
本版列表新闻
~~~——徐思成帮助弱势青年群体找工作的故事
~~~——徐思成帮助弱势青年群体找工作的故事
     
2014年03月3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方百计让年轻人上岗就业
——徐思成帮助弱势青年群体找工作的故事
金旻矣 钱绿明 郭关元
■ 徐思成在上海师范大学的招聘会上指导青年学生就业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下午1时多,上师大球类馆里正举行着招聘会。徐思成带着杨洁和丁宏亮,在摊位前兜来逛去。“照我的路子说,表表决心,人家会要的。”老徐不时小声提点着两位有点紧张的年轻人,花白的头发上渐渐汇聚起细密的汗珠。

  徐思成是徐汇区康健街道的就业援助员,也是全市首家就业援助工作室创办者,5年多来为3000多名求职者介绍了工作。近年,他的重心从“4050”转变到了“2030”,尤其关注弱势青年群体的求职,成为许多年轻人从“宅家”到走上社会的领路人。

  带年轻人逛招聘会

  一辆女式的捷安特自行车,是老徐的坐骑。他个子矮小,跨上跨下很方便。车上挂着两条很粗的链条锁,“防盗呀,有一次跑招聘会,出来一看脚踏车没了,之后一直挂两把锁。”说起这事,老徐还有些耿耿于怀。

  自行车陪伴徐思成跑了无数个招聘会。每周六下午的漕河泾招聘会,是雷打不动要去的。此外,他还会根据工作安排,见缝插针地跑其他招聘会。

  去招聘会做啥?一是带小朋友去兜兜摊位,递递简历,二是去和用人单位建立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以后就能有的放矢地为求职者牵线了。对求职者和招聘单位的基本信息,他都背得出来,“心里要当一回事”。

  小杨样貌端正,就是个子不高,不会说上海话,因为妈妈是外来媳妇。之前老徐帮他妈妈介绍了食堂的工作,妈妈感激之余,又托他帮儿子找工作。1个月来,老徐为他介绍了两三回,不是他看不上人家,就是人家没看上他。“你个子矮,做做客服蛮好的,别想着又要轻松又要离家近工资还要高,哪有那么好的事?”说罢,老徐摇摇头:“对他,我搭脉还没搭准,不晓得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工作。”

  小丁则是知青子女,走过一段弯路,最终逼得爸妈把房子卖了。“他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败家子、啃老族,不过现在悔过了,想给父母安心的晚年,我总归要帮帮他。”小丁的理想工作是保安,眼尖的老徐一个箭步跨到启胜物业摊位前,对方却说:“徐老师,今天保安不招了,不好意思。”老徐转过身对小丁说:“再看看,有啥熟的我帮你介绍。”

  “徐老师非常热心,介绍了很多求职者,在圈子里很出名的。”度假之旅度假服务公司招聘人员告诉记者。

  帮贫困家庭小囡找自信

  骑上徐思成的自行车,15分钟后,记者跟着他来到位于桂林西街的徐思成工作室。柜子里陈列着几十座奖状奖杯,外间还有一个长桌,用来接待。墙上,一行大字非常醒目:“把服务对象当做自己的亲人。”

  “我们现在重点关注的,是弱势青年群体,比如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青年、走过弯路的特殊青年等等。”歇了一会儿,老徐打开话匣子。

  有位201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小巫,3岁时父母离异,父亲现在服刑。因大学毕业后没找到工作,小巫平时很忧郁,不与同学联系。他还非常节俭,头发留到七寸长也舍不得花钱理发,在求职应聘时,常因不修边幅遭遇失败。

  “小巫从小受母亲棍棒教育,性格和处世上存在很大问题。”为了帮他调整心理状态,老徐不但自己上门做思想工作,还邀请了职业指导师与心理咨询师对他进行指导。在众人的帮助下,小巫精神面貌大为改观。老徐又拉着他来到理发店剃去杂乱长发,并带他去拍了报名照。看到照片上焕然一新的模样,小巫露出了久违的笑脸:“我的卖相很嗲个嘛!”随后,老徐帮小巫推荐了一家电信公司,经过面试,小巫成功胜出。

  对问题青年“送一程”

  对待“问题青年”,老徐更是上心,不但把他们扶上马,还要送上一程。去年秋天,小潘在爷爷连拉带拖下来到工作室。小潘21岁,曾经参加过打架斗殴,晚上经常在网吧通宵玩游戏。曾找过几个工作,可顶多3天就会被辞退,因为他网瘾太大,晚上不睡,白天上班却像个病猫。

  “这种‘问题青年’,我们一定要让他树立起信心。”那天,老徐与小潘聊了很长时间,谈理想、谈生活。进来时不声不响、非常消沉的小潘,一个小时后竟当场表示,一定戒掉网瘾。老徐给他介绍了一家商标有限公司,在仓库内做包装工作。

  可是上班3天后,公司负责人来告状了,原来小潘上班时间又睡觉了。老徐连忙向负责人打招呼,希望单位不要放弃小潘。同时,老徐天天打电话找他,还与小潘父亲沟通,共同监督小潘。如此多管齐下,小潘的网瘾慢慢戒掉了,开始安心工作。如今,小潘已连续工作了4个多月,得到了单位的认可。

  用工单位信息500多

  “我历经上山下乡的苦,下岗失业的苦,是政府给了我补贴,解决我温饱,所以我也要帮助别人。”徐思成也曾是名帮困对象,先后做过仓库保管员、司炉工和保安。对此,他心怀感激,每周去居委会参加义务劳动。2002年,上海市招收第一批就业援助员,居委会主任看他热心,推荐他报名。没想到一试就成,为此他不惜放弃了当时月收入高出200多元的保安工作。

  在老徐的抽屉里,至今仍保留着一本信纸装订的手抄本,上面记录着刚开始做援助员时的用工单位信息。还有一本心得本,摘抄着报纸上看到的就业信息和政策动向。就是靠着比别人多出的一份热心和责任心,很快他就干出了名堂,曾连续9次荣获市、区就业援助先进个人称号。

  2008年,徐思成和他的同事们创办了全市首家就业援助工作室,创建了卓有成效的就业援助服务模式,并将工作重心转向了“2030”。这些年轻人,比中年人有文化,但缺点是不能吃苦。找不到心仪的工作,他们哪怕宅在家啃老,也不愿从收入较低的工作做起。为此,徐思成工作室团队琢磨了一套工作体系:首先帮助年轻人从思想上转变,通过成功个案来劝说引导,或者为其介绍心理咨询师。再为他们量身定制职业发展方向,改掉“眼高手低”的毛病。

  “其实外面岗位很多,但年轻人看中的岗位很少,他们喜欢行政管理、文职类的,但这些竞争大呀。”徐思成说,如果年轻人肯吃苦学点技术,求职的路会宽很多。“比如水电工、制冷工,考张证书很简单,那些医院、学校、机关里都很缺的。如果真对自己有要求,可以先进好单位的大门,再找机会转岗嘛。”他说。

  如今,老徐的手抄本上,用人单位信息已经编号到564家。徐思成也被评上了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他的工作室名声在外,还经常有外区的青年慕名而来。这样一来,老徐又忙碌了很多,家里照顾不上了,老婆总有些怨言。“我气量大,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星期六帮不上忙,星期天就多做做。”老徐笑笑。“我就是一根绳子,一头系着弱势青年,一头牵着用人单位。”徐思成这样说。

  本报记者 金旻矣 钱绿明

  通讯员 郭关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百姓故事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专版
   第A08版:新闻面对面
   第A09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运动汇
   第A14版:活力上海/运动汇
   第A15版:东方大律师
   第A16版:新民法谭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招生招聘/人才专版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千方百计让年轻人上岗就业
4月1日起本市调整多项社保标准
新民晚报要闻·百姓故事A02千方百计让年轻人上岗就业 2014-03-30 2 2014年03月3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