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成是徐汇区康健街道的就业援助员,也是全市首家就业援助工作室创办者,5年多来为3000多名求职者介绍了工作。近年,他的重心从“4050”转变到了“2030”,尤其关注弱势青年群体的求职,成为许多年轻人从“宅家”到走上社会的领路人。
带年轻人逛招聘会
一辆女式的捷安特自行车,是老徐的坐骑。他个子矮小,跨上跨下很方便。车上挂着两条很粗的链条锁,“防盗呀,有一次跑招聘会,出来一看脚踏车没了,之后一直挂两把锁。”说起这事,老徐还有些耿耿于怀。
自行车陪伴徐思成跑了无数个招聘会。每周六下午的漕河泾招聘会,是雷打不动要去的。此外,他还会根据工作安排,见缝插针地跑其他招聘会。
去招聘会做啥?一是带小朋友去兜兜摊位,递递简历,二是去和用人单位建立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以后就能有的放矢地为求职者牵线了。对求职者和招聘单位的基本信息,他都背得出来,“心里要当一回事”。
小杨样貌端正,就是个子不高,不会说上海话,因为妈妈是外来媳妇。之前老徐帮他妈妈介绍了食堂的工作,妈妈感激之余,又托他帮儿子找工作。1个月来,老徐为他介绍了两三回,不是他看不上人家,就是人家没看上他。“你个子矮,做做客服蛮好的,别想着又要轻松又要离家近工资还要高,哪有那么好的事?”说罢,老徐摇摇头:“对他,我搭脉还没搭准,不晓得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工作。”
小丁则是知青子女,走过一段弯路,最终逼得爸妈把房子卖了。“他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败家子、啃老族,不过现在悔过了,想给父母安心的晚年,我总归要帮帮他。”小丁的理想工作是保安,眼尖的老徐一个箭步跨到启胜物业摊位前,对方却说:“徐老师,今天保安不招了,不好意思。”老徐转过身对小丁说:“再看看,有啥熟的我帮你介绍。”
“徐老师非常热心,介绍了很多求职者,在圈子里很出名的。”度假之旅度假服务公司招聘人员告诉记者。
帮贫困家庭小囡找自信
骑上徐思成的自行车,15分钟后,记者跟着他来到位于桂林西街的徐思成工作室。柜子里陈列着几十座奖状奖杯,外间还有一个长桌,用来接待。墙上,一行大字非常醒目:“把服务对象当做自己的亲人。”
“我们现在重点关注的,是弱势青年群体,比如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青年、走过弯路的特殊青年等等。”歇了一会儿,老徐打开话匣子。
有位201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小巫,3岁时父母离异,父亲现在服刑。因大学毕业后没找到工作,小巫平时很忧郁,不与同学联系。他还非常节俭,头发留到七寸长也舍不得花钱理发,在求职应聘时,常因不修边幅遭遇失败。
“小巫从小受母亲棍棒教育,性格和处世上存在很大问题。”为了帮他调整心理状态,老徐不但自己上门做思想工作,还邀请了职业指导师与心理咨询师对他进行指导。在众人的帮助下,小巫精神面貌大为改观。老徐又拉着他来到理发店剃去杂乱长发,并带他去拍了报名照。看到照片上焕然一新的模样,小巫露出了久违的笑脸:“我的卖相很嗲个嘛!”随后,老徐帮小巫推荐了一家电信公司,经过面试,小巫成功胜出。
对问题青年“送一程”
对待“问题青年”,老徐更是上心,不但把他们扶上马,还要送上一程。去年秋天,小潘在爷爷连拉带拖下来到工作室。小潘21岁,曾经参加过打架斗殴,晚上经常在网吧通宵玩游戏。曾找过几个工作,可顶多3天就会被辞退,因为他网瘾太大,晚上不睡,白天上班却像个病猫。
“这种‘问题青年’,我们一定要让他树立起信心。”那天,老徐与小潘聊了很长时间,谈理想、谈生活。进来时不声不响、非常消沉的小潘,一个小时后竟当场表示,一定戒掉网瘾。老徐给他介绍了一家商标有限公司,在仓库内做包装工作。
可是上班3天后,公司负责人来告状了,原来小潘上班时间又睡觉了。老徐连忙向负责人打招呼,希望单位不要放弃小潘。同时,老徐天天打电话找他,还与小潘父亲沟通,共同监督小潘。如此多管齐下,小潘的网瘾慢慢戒掉了,开始安心工作。如今,小潘已连续工作了4个多月,得到了单位的认可。
用工单位信息500多
“我历经上山下乡的苦,下岗失业的苦,是政府给了我补贴,解决我温饱,所以我也要帮助别人。”徐思成也曾是名帮困对象,先后做过仓库保管员、司炉工和保安。对此,他心怀感激,每周去居委会参加义务劳动。2002年,上海市招收第一批就业援助员,居委会主任看他热心,推荐他报名。没想到一试就成,为此他不惜放弃了当时月收入高出200多元的保安工作。
在老徐的抽屉里,至今仍保留着一本信纸装订的手抄本,上面记录着刚开始做援助员时的用工单位信息。还有一本心得本,摘抄着报纸上看到的就业信息和政策动向。就是靠着比别人多出的一份热心和责任心,很快他就干出了名堂,曾连续9次荣获市、区就业援助先进个人称号。
2008年,徐思成和他的同事们创办了全市首家就业援助工作室,创建了卓有成效的就业援助服务模式,并将工作重心转向了“2030”。这些年轻人,比中年人有文化,但缺点是不能吃苦。找不到心仪的工作,他们哪怕宅在家啃老,也不愿从收入较低的工作做起。为此,徐思成工作室团队琢磨了一套工作体系:首先帮助年轻人从思想上转变,通过成功个案来劝说引导,或者为其介绍心理咨询师。再为他们量身定制职业发展方向,改掉“眼高手低”的毛病。
“其实外面岗位很多,但年轻人看中的岗位很少,他们喜欢行政管理、文职类的,但这些竞争大呀。”徐思成说,如果年轻人肯吃苦学点技术,求职的路会宽很多。“比如水电工、制冷工,考张证书很简单,那些医院、学校、机关里都很缺的。如果真对自己有要求,可以先进好单位的大门,再找机会转岗嘛。”他说。
如今,老徐的手抄本上,用人单位信息已经编号到564家。徐思成也被评上了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他的工作室名声在外,还经常有外区的青年慕名而来。这样一来,老徐又忙碌了很多,家里照顾不上了,老婆总有些怨言。“我气量大,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星期六帮不上忙,星期天就多做做。”老徐笑笑。“我就是一根绳子,一头系着弱势青年,一头牵着用人单位。”徐思成这样说。
本报记者 金旻矣 钱绿明
通讯员 郭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