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韩国媒体报道,在《来自星星的你》中饰演“都教授”的金秀贤,片酬是5000万韩元一集(折合人民币30多万元)。李敏镐高一些,但也不到50万元人民币。“21CN综合数据”则显示,国内男演员中,文章一集报价在90万左右。虽然金秀贤、李敏镐等人气演员现在的片酬会有所增加,但性价比依然很高。尽管跟中国一线明星的片酬有差距,但韩星在中国赚的钱比本土要多,一位从事韩星经纪工作的业内人士透露,韩星在中国的报价通常会比在韩国贵30%到40%。
【主持人】
阿 竹
【嘉 宾】
尤小刚
导演、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
俞亮鑫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上海市政协常委
简 平
制片人
主持人的话
一年拍摄四五百部电影,以及超过一万五千集的电视剧,单纯从数量上看,中国是影视剧大国。可是,近年来,优秀影视剧作品却凤毛麟角。2013年,国产电视剧的收视率更是跌入历史新低。而与此相对的却是影视明星们节节攀升的片酬。明星片酬过高成为制约国产影视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已是很多业内人士的共识。
A
明星片酬高只是表象,制度性缺憾才是症结所在
主持人:尤小刚导演曾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批评演员片酬过高是制约电视剧发展的原因。您觉得出现这种状况的症结在哪儿?
尤小刚:我认为,这是制度性缺憾造成的。我们看到的是明星片酬过高这样一个现象,其实,背后是整个制度存在问题。电视剧的制作上游是市场化的,但是,到了下游,媒体是垄断的,非市场化的。电视台以大牌明星为收视率的保障,有大腕的剧,出价就高。那制作公司就只好都去请大腕明星来拍戏了。整体情况就是电视台被收视率绑架,制作公司被电视台的要求和大腕们的片酬绑架。
主持人:与演员片酬过高同时遭遇诟病的,是这几年里我们的电视剧创作。似乎有个趋势,那就是剑走偏锋,怎么雷人怎么拍。观众们不禁要问,优秀的电视剧去哪儿了?
尤小刚:电视台动辄拿收视率说话,可是,我们的收视率数据健康吗?现实是那些收视率样本户过于低端,代表不了广大观众的综合审美水平。这直接影响到电视剧的创作。这几年的电视剧创作水平是倒退的,制作队伍鱼龙混杂,只知盲目娱乐,缺少文化自觉,有文化艺术质量的作品非常少,很多电视剧都是在翻抄港台剧或者日韩剧。几年前还有新人能够通过热播的电视剧被广大观众所认识,比如杨幂。这两年几乎就没有新人能够冒出来。
主持人:电视剧制片方处于怎样的一个境地?
尤小刚:制片方是承担最大风险的那一方。我可以告诉你这样几个数字,你一听就明白了。全国真正能够付得起购买电视剧片款的电视台不超过五家,大多数电视台的购片款都要欠账两年左右。每年,电视剧创造的广告价值约在1000亿元,每年电视剧的拍摄投资大约在400亿-500亿元,而每年电视台拿出来购买电视剧的钱大约是150亿元。
主持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韩或者欧美在影视剧创作方面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尤小刚:很多人喜欢追韩剧,韩国在影视剧制作方面有些地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韩国的电视台播电视剧时段的广告,50%是要返回到电视剧的生产中去的,如果做不到,那么这部分的广告会被征收高达75%的税收。要在韩国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男女主角中必须有一个是第一次担任主角的新人。这一规定就保障了新人可以有机会冒出来。所以,我们看韩剧往往是一部剧火了,一个新人也红了。韩国的演员拍电视剧片酬远比中国演员低,像全智贤这样顶尖的演员,一集的片酬也就四五万美元。他们的主要收入不是来自电视剧,而是广告代言等。中国的一线演员拍电视剧一集的片酬都要七八十万元人民币,而且合同里还写着这是“税后”的收入。
B
电视台多、电视剧产量大,明星成为了“稀缺资源”
主持人:俞亮鑫先生是资深的文娱记者,和影视圈很熟悉,对于备受诟病的演员片酬过高这个状况,您怎么看?
俞亮鑫:中国演员的片酬的确存在虚高状况,有泡沫。这个情况和大家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关。拍个电影或者电视剧首先看明星阵容强不强,认为明星阵容强就有了票房的保证、收视率的保证。
我们国家一年的电影产量四五百部,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电视剧产量达到一万五千集,是全世界最高产的。中国的电视台是以行政区划来设置的,算下来,上星的有四十多家,加上地面频道几千家,数量也是世界第一。那么多电影、电视剧被拍出来,其中有很多甚至没有机会放映、播出,所有的电视剧里,只有三分之一能在黄金档播出,上不了黄金档的那三分之二,基本是要亏钱的。大牌明星辨识度较高,一般的观众容易“认明星”,冲着自己喜欢的明星而关注某部电影、某个电视剧。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明星在供求关系中处于特别抢手的地位。
主持人:最近一段时间,接连有几部韩剧在中国观众中掀起了追看的热潮。剧中的主角也是炙手可热。但是,据说这些当红的韩国明星的片酬远低于中国的一线明星,甚至只有中国明星的五分之一?
俞亮鑫:韩国的电视台比较少,主要的就是三家,没有那么恶性竞争的环境。韩剧通常是编剧比较精心地打磨剧本,剧中往往会用新人,一部剧火了,演员也就跟着红了。在欧美的情况也是这样,电视剧大量启用新人,等他们红了,电视剧就用不起了,他们也大多都会转战大银幕。这样的模式使得新人可以有机会冒出来,让大家看到。中国目前的状况下,新人很难出头,有时候我们打开电视机,不同的频道,播出的虽然是不同的电视剧,但主演都是同一个大牌明星。
主持人:明星被当做稀缺资源捧得过高,会带来怎样的负面效应?
俞亮鑫:容易造成剧组里明星独大,成为戏霸。比如,近期频频有媒体爆出某明星与编剧争执的新闻,一些大牌明星在剧组里拍戏的时候会要求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剧本,但明星关注的是一个局部,导演和编剧更会关注到整个剧的全局,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制片人对市场负责,拍摄现场听导演的,拍戏的时候按照剧本来。此外,明星独大还容易造成服装、道具等其他环节资金不足,剧组里其他的工作人员磨洋工。
C
明星“抢钱”方式多,不合理要求成“常态”
主持人:作为制片人,简平参与制作过很多电视剧,其中包括《媳妇的美好时代》等热播剧。这几年一直在说中国内地的演员片酬过高,有没有一些数据可以来说明到底有多高?
简平:现在要拍一部三四十集长度的电视剧,总投资少则三四千万元,多则上亿元。这样巨大的投资额在过去是从来没有过的,之所以拍一部电视剧从过去几百万元的投资,到现在几千万元甚至更多,和明星哄抬片酬有直接的关系。现在中国内地明星的片酬已经高到了离谱的程度。一部电视剧如果请了大牌明星来担任主演,那么这一个明星的片酬可能就要占到整部电视剧投资的60%。
近几年,在中国内地,明星们的片酬每年的增长幅度惊人,有的明星年初片酬是一集20万,年底就飙升到了一集80万。在一些新闻报道中,读者们读到的关于明星天价片酬的新闻,往往是说明星们拍电视剧以“集”或者“天”为单位来计算片酬,一集多少钱,或者一天多少钱。事实上,明星们的“抢钱方式”远不止这些。一些大牌明星会在片酬之外,要求在电视剧的投资中占有股份,更有甚者,还会要求拿电视剧中植入广告的分成。不少明星的经纪人还往往会以“打包价”的名义要求剧组同时“捆绑”使用该明星所属经纪公司的其他签约演员,而且同样开出高价。
D
你想“抵制高价明星”,但总有人乐意出高价
主持人: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片酬是市场规律,是供需关系带来的结果,真的是这样吗?
简平:一边是电视剧的投资规模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攀升到了历史最高位,而另一边的数据是,去年,中国电视剧的制作质量全面下降,收视率达到了近年来的历史最低点,收视率超过0.5%的电视剧屈指可数。这两组数据的对比,难道体现的是市场规律吗?这恰恰说明,离谱的高片酬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同时,它也是违背艺术创作规律和艺术创作道德的。影视剧是综合性的艺术,演员很重要,导演、编剧不重要吗?服装、化妆、道具不重要吗?后期制作不重要吗?一部优秀的影视剧作品需要一个团队齐心协力的合作。一两个大腕明星拿走了总投资的大半,使得用于制作的经费捉襟见肘,导致最后出来的作品制作粗糙,艺术质量低下,而那些个大腕明星则完全不考虑这些后果,拿钱走人,与己无关。这不是一种对艺术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如果没有对艺术的追求和敬畏,一心只想着赚钱,这就是赤裸裸的“抢钱”。
主持人:业内的一些导演、制作人等发出“抵制高价明星”的声音,这样做有效吗?
简平:我们都想抵制高价明星,但从整个行业来说,这样做很难奏效,因为你拒绝高片酬的明星,却自有其他人乐意掏这个钱。我自己在电视台工作,有时也很困惑,我们自己在投拍电视剧的时候,会考虑制作成本,会说我们要用合适这个角色的演员,而不是一味地找大牌明星来演。可是,当我们自己购买电视剧的时候,往往第一句话就会问“这部剧的明星阵容怎么样?”可见,当电视台购买电视剧以明星是否够大牌为重要指标时,电视剧的制作机构当然会对大牌明星更加趋之若鹜。于是,我们看到很多炙手可热的明星到处忙着接戏,今天在这个组,明天在那个组,马不停蹄,根本没有时间好好研究剧本、琢磨角色。即使从艺术层面来说,这也是违反创作规律,缺乏艺术修养的。
主持人:你担任制片人的《大波》已经在做后期,这部剧启用了很多新面孔,没有特别昂贵的大牌明星,这样做有没有考虑过风险?
简平:《大波》是根据文学大师李劼人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是一部经典名著,不用高价的大牌明星,能够保证有更充裕的资金投入到精良的制作中。但不可否认的是,明星在媒体宣传等方面有一定的号召力,不用大牌明星,的确是有很大风险的,作为制片人,我感觉是在走钢丝,但我内心很坚定,好作品需要的是好演员,而不是“高价明星”。
【结束语】
电视剧收视率不断创下新低,将责任推给新媒体的发展——现在的观众都看网络视频不看电视了——显然不是聪明的做法。观众通过网络能够看到欧美日韩不同国家的影视剧,哪个剧质量高,口碑好,自然就会获得较高的收视率或者点击量。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振兴中国影视剧,不是砸钱、喊口号就能做到,关键还得从根子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