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诱惑
中外合拍片为何越来越火?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这与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兴旺分不开。2012年后,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影评人周黎明认为,精明的好莱坞商人不会对此视而不见。中国票仓吸引的不只是好莱坞,此次曝光的合拍片中,中国的合作对象除了美、法、韩等国之外,还新增了泰国、新西兰和阿拉伯国家。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合拍片呈井喷之势还有规避政策的原因在:“目前我国进口分账片限额是每年34部,合拍片则可以绕过审查,直接在国内上映。此外,进口片片方分账比例仅为25%;合拍片则跟国产片一样,可达43%。”对国内的电影从业人员以及公司来说,好莱坞的技术、经验、营销、发行乃至像影星、导演都让人垂涎三尺,不仅能从中学到东西,还能让影片获得噱头与新鲜感。
问题不少
但仅就现状来看,中外合拍片的问题却不少。许多电影打着合拍片的名头,但事实上却非真正的合拍片,比如去年上映的电影《钢铁侠3》,起初宣称是“合拍片”,后却因未在中国取景以及中方演员的“打酱油”角色,最终以批片(买断版权的外国片)的身份上映。在本届北京电影节上,美国导演奥利佛·斯通更直言,将于今年暑期上映的《变形金刚4》不是真正合拍片,“只是把中国风景放进去,然后再选用一些中国演员,这种方法根本不是深度合作,演员演得也不会出色。”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即使是货真价实的中外合拍片,也很少有票房和口碑双赢的。“合拍片输得惨不忍睹的案例太多了,比如《玉战士》《功夫之王》《太极侠》。这让人思索,它们是否违背了电影创作的规律,因缺乏统一的理念,最终两头不讨好。”周黎明告诉记者。
有机融入
如何做好中外合拍片?奥斯佛·斯通的看法是:“钱虽重要,但电影国际合作不能只盯着钱。中外合拍片更需要不同文化上的深度融合。”中影集团董事长喇培康则认为,合拍片题材需要兼顾中外历史文化差异,此次中影和派拉蒙合作《马可·波罗》,经过双方长时间的接触与运作,才终于选定了这一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洋人”。
争取让影片拥有更多的中方元素和作为投资方的话语权,则是大盛国际总裁安晓芬想强调的。谈到《飞虎月亮花》和美方的合作,安晓芬透露,大盛国际抢先买下了小说的改编权,“我们是版权方,肯定是我们来主导电影。”此外,该片3亿元的投资中,中方的投资超过50%,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话语权。 驻京记者 陶禹舟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