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编剧
中国老百姓看电影,如果是部烂片,他们大多不会骂明星,只会骂导演和编剧。
其实,中国的编剧挺冤枉的,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地位“很边缘”,在剧组中毫无“话事权”。他们写完一个本子,得按投资方、按导演、按大牌明星的意思修改。如果在拍摄时临时修改,都不需要和他们知会一声。所以,只要不是导演“自编自导”的片子,哪怕是名牌编剧,那些电影成片和他们也不一定有多大关系。
中国影视圈的大环境也不太利于编剧的发展,浮躁、商业至上、体制欠缺、待遇不公。很多大学、专科辛苦培养出的编剧尖子生,毕业后去充当“枪手”(为名编剧写剧本)的不在少数。为什么?自然是因为生活压力——没名哪来的利?赚快钱才是道理。
最近,编剧维权在网上屡见不鲜,途径越来越多,地位也越来越高。记者认识的一位小编剧就说,可以明显感觉到如今的剧组对编剧越来越尊重。可见,在大环境短时间内无法大改的情况下,编剧本身绝不该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只有摸清自己的定位,提高职业素养,静下心来孵化创意,才是自己拯救自己的最佳方式。 张艺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剧本是一剧之本”,要有一部好电影必须要有一个好剧本。可惜前几年国产片的剧本却始终被诟病,被影迷抱怨故事老套、情节雷人、错漏百出。这种现象在今年有了改变:票房过亿的国产艺术片《白日焰火》(见图2)被影评人称赞“剧本成就了它”;正在上海热映的藏语影片《西藏天空》(见图1),作家阿来写的剧本备受业内好评;因主演王景春摘得东京影帝的《警察日记》,剧本受到日本影评家的称赞。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剧本写作的用时都很长,有的3年,有的超过8年。
一部电影该用多长时间来打磨剧本,这并没有规定,但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磨剧本,至少显示了创作者们更沉稳的状态。
打磨时间长
和前几年国内电影界浮现的浮躁风气不同,目前国内电影人似乎越来越能沉得住气来打磨剧本。《白日焰火》导演刁亦男是编剧出身,这部作品的剧本他足足写了8年,从2005 年第一稿的《搜魂记》,到后来的《冰人》,再到最后的《白日焰火》,剧本逐渐从表达导演的个人喜好,过渡到之后逐渐顾及市场,寻求艺术和商业间的平衡,终于囊获今年柏林电影节的最高奖项,同时在上映后票房过亿,获得双丰收。
《西藏天空》的编剧阿来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他从2010年开始接手影片剧本的写作,而此前该片的剧本已经写了两年,修改了十几稿。阿来在提升剧本主题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藏族人生活细节的描述。剧本直到2013年才最终成型,有6万多字,该片最终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多项殊荣。
今年的几部新作,如吴宇森的《太平轮》、成龙的《天降雄兵》,以及即将上映的热门悬疑电影《催眠大师》,剧本平均打磨创作耗时7年,业内人士对这几部影片的评价相对较高。
影响因素多
那么,一部电影的剧本,是否打磨时间越长,艺术水准越高呢?又是什么在影响着剧本创作的周期呢?编剧谷峪认为,虽然电影剧本写作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时限,但一个故事从初拟、编写、修改到成型,至少需要1年的时间。“《泰坦尼克》筹备了5年,《阿凡达》的剧本写了14年。打磨时间越长,说明你对这个电影越用心。质量好不好我们不说,单是这样的创作态度就值得肯定。”谷峪说。
影片《同桌的你》监制高晓松告诉记者,在好莱坞这样高度成熟的电影市场,在产量稳定的的前提下,一部影片的剧本打磨期平均在2至3年。而在中国,近10年来,由于电影商业化发展迅猛,导致市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于是有的影片几个月就能完成一部剧本,但创作的质量跟不上速度,所以就出现大量烂片。
好本需打磨
毋庸置疑,好的剧本需要时间打磨。如何才能让一名编剧沉下心来打磨剧本?提高单片的编剧费用、提高编剧自身素养、完善国内编剧行业的管理手段都是不错的方式。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葛颖说:“编剧也是人,也需要承受生活的压力。以1年一部的产量来说,如果能提高单片收入的话,会让编剧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构思、编写一个作品。”
编剧丁鹂认为,如今国内大环境下的编剧多是单打独斗,如果要加盟一个电影项目的话,他又要是运营者,又是写作者,还是剧本管理者,在创作上就有太多干扰。如果能建立成熟的编剧体制,通过行业工会去约束编剧的行为以及保护编剧的权利,就能让他们把更多精力花在写作上。
此外,业界在作家转型编剧的问题上,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近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作家转型编剧班在北京开课,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在如今大量影视剧剧本来源于文学作品的背景下,帮助更多作家学习剧本的创作知识,了解小说改编成剧本的技巧,为全社会的编剧人才储备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报记者 张艺 实习生 施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