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智慧生活,适度放慢节奏
“快是魔鬼”,戕害健康。《科技想要什么》的作者,美国学者凯文·凯利认为:快,的确是科技的进步,导致了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日趋加速,这是事实!而它同样有严重的负面后果,包括现代许多人快速得无法自我控制,这也是事实!这不,网络出现了时髦的新名词人生“匆忙症”。除了癌症外,研究表明它还可促使包括许多与慢性应激有关的疾病的高发,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肥胖、哮喘、慢性疼痛性综合征、传染病、消化功能紊乱、精神障碍、皮肤溃疡、慢性阻塞性肺病、偏头痛、变态反应等等。
科技也有“毒瘾”,也会伤人。 我们知道烟瘾、酒瘾、毒瘾,但可能没有听说过高科技也有毒瘾。其实,只要看看目前地铁上、公交车上,年轻的男男女女们,个个目不转睛、不得闲暇地盯着手中的高科技小玩意在看,脑眼一刻也不得松弛!再看看餐桌上,人们对轻松的相互交谈的话题或精美的菜肴已经兴趣不大,手中的苹果机之类的小玩意才是关注的重点,上微博、发照片。上述这些,不都是“科技毒瘾”的表现吗?
讨论一下脑瘤的现状与手机的关系,也许,人们还在争议手机究竟会不会致癌,但有一个事实却清楚地显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中国上海,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手机快速普及,现在已经人手一部以上。然而,与此同时,上海的脑瘤发病率,也从九十年代的癌症发病谱排序的十三四位,十多年间一下子飙升到现在的第六七位;这还不足说明问题吗?又如,人们惊呼:“网络毒瘾”现在已经成青少年健康的主要杀手。我们周边太多的这类情况:沉湎于网络,出现了一连串的心身障碍,有的甚至因此毙命;一旦限制他们上网,又会出现头疼、呕吐、失眠、没有食欲、情绪低落、焦虑、易激惹等的戒毒(断)综合征。也许,有人会说:这类网瘾情况毕竟是少见的!但应该注意的是,很多健康问题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今天热衷于苹果机、掌中机的这些20多岁的年轻男女们,5年后会怎么样?10年后会怎么样?有一点是肯定的:有相当一部分会过早地患上视力退化、眼底动脉硬化、视网膜剥离、黄斑变性等顽固性疾病,因为长期超强用眼过度;10~15年以后,大多数又会被高血压(血管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所困,因为长期的紧张,与应激相关的激素持续高水平分泌;若干年后的结果一定是上述慢性病变中的一种或多种“登门拜访”,扎根驻扎!
伤损的核心:长期慢性应激。研究表明:高科技也好,高压力也好,快节奏也好,其造成心身伤害的核心因素是长期的慢性应激。长期慢性应激危害是多环节的,涉及人体机能的多个系统;从心身医学角度来看,它令机体持久处在“战斗—逃跑反应”状态,日积月累,神经—内分泌—免疫轴的功能从持续亢奋到疲惫、耗竭,导致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癌症等的接踵而至!
“慢,是传统文化的珍藏”。其实,会生活的人们普遍认为:慢是传统文化的珍藏。这也是欧洲一些国家著名的谚语。有鉴于科技促成的快节奏带来了不少问题。欧洲一些国家的人们发起了慢生活运动,且有的已经颇具规模。例如,发轫于意大利的“3·15世界慢生活日”,现已传遍全球。不少人认为:慢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更是一种防范诸多疾病(包括癌症)的有效举措;同时,它还是一种积极的奋斗,表现为对人生的高度自信。适度放慢,可减缓压力,舒缓紧张,消解慢性应激;因此,可以积极推广。其实,气功、瑜伽等之所以风靡全球,被认为是一个可靠的强身保健及防病措施,其核心要点就在于以“调息”(缓慢的腹式深呼吸)“入静”(排除杂念,舒缓紧张)等的缓慢及松弛,来拮抗紧张、压力及快节奏。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个生物学规律——可以这么说,其实,每个人寿限是一个定数(常量),没有意外情况的话,或许某个个体的寿限是三万或四万天。当事人如果持续地操劳,节奏特快,压力特重,或者始终处在情绪焦躁状态,那么,他必须动员身体潜能去应对这些应激,持续的应激,潜能消耗就特别频繁。因此,提早出现耗竭现象是必然的。就像一根蜡烛,如火苗调得太大,很快烧光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