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股市的IPO,几天之内已经推出了4批共75家公司的预披露名单,先搞清楚啥叫预披露?就是证监会已经受理了这75家公司的上市申请,进入审核程序,按以往的惯例,毙掉20%,最后过五关斩六将成功的也就是60来家吧,按程序规定,5月中下旬启动的概率较大,这样在6月底前,要顺利地将这些新股发出去的难度还是较大的。
从75家预披露的名单来看,最大的差别在于,沪市的新股大幅度增加,主板在上海上市,中小板可能一分为二,一半在上海上市。由于主板的个股规模大,所以即便未来沪深两市对半开上市,沪市的上市市值也要远大于深市,这个显著的变化接下来将对市场的操作行为将带来很大的影响。以1月份上市的48家公司为例,9成新股在深圳发行,看起来数量多,但新股申购时股票市值要求却不高,每个账户上有个30万元深圳市值就可以了。上海虽然没几个股票发行,但市值要求极大,那个陕西煤业发行10亿股,如果你一个账户上要满打满算申购,需要沪市市值1000万元,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由于申购市值对应的是发行股数,而与发行价没关系,申购1000股陕西煤业,股票市值要10000万元,而资金则需要4000元。
这样的实际问题接下来在下个月重启的IPO中马上显现出来了,几大证券公司的发行就是需要大量的沪市市值,到了申购阶段,很多人一下子觉得手中的沪市股票市值不够了,这是否会引发大家抢购沪市股票,这个行为方式的变化以及变化到什么程度,接下来值得观察。
接下来的IPO热点转移至沪市,那资金流向就向沪市倾斜,这对上海股市是一个利多消息,尽管现在上证指数并不能涵盖中国股市的走向,但人们在潜意识中,说股市本能地用上证指数来评判。从某种程度上讲,上证指数已经成了管理层的形象工程,也似乎成了管理层的一个心病,看看从6000点跌到如今2000多点,这样子也太难看了。接下来的IPO也好、优先股也罢,都是向上海股市做了倾斜,那是否会激活上海股市,这个概率还是很大的。
涨也IPO,跌也IPO,IPO的悲喜情怀还将持续地影响市场,但不管怎么样,新股的不断发行和上市等于给沉寂的股市扔进了一条条凶悍的“鲶鱼”,是否会激活股市的一潭死水,产生“鲶鱼效应”还得拭目以待。市场的基本面由于IPO的启动开始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意味着市场的机会增加,接下来投资者要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套着做,既增加沪市筹码,又参与新股申购,也许最终在这两类市场中都能获得巨大的收益。 应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