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电脑实现全监控
据介绍,今年本市在建的轨交线路总长65公里,包括11号线迪士尼段、12号线西段、16号线剩余区段、13号线一期东段及二期、9号线三期等;今年有望新开工的线路长103公里,包括17号线、5号线延伸段、10号线二期、14号线、8号线三期等。
白廷辉透露,多条线路同时开工,对安全监控提出很高要求。目前申通集团已建立全套远程监控系统。在上海地铁工程建设远程监控中心,一台电脑就可以实现对所有工程的安全监控。技术员段剑鸣告诉记者:“监控数据有的是自动检测并传输,有的依靠施工人员输入,但都统一到这台电脑上,哪里有安全隐患,系统会自动报警。”
此外,通过采用设计先行、精心施工等多种手段,上海轨交正朝更安全、更环保的方向努力。例如,16号线龙阳路站的屋顶建设,如果按照原设计方案,重量太大、跨度太宽,于是建设者“自我否定”,大规模使用自然采光、材质更轻的膜结构,不仅节约造价、提高安全系数,而且在视觉上也更加美观,创造出一座“云中车站”。
新生代工人提升素质
白廷辉认为,轨交建设安全首先是施工安全,这里面很重要的是要有“底线思维”,对安全事故零容忍,“上海轨交建设每年完成约200亿元投资,工程量大,很多都是地下、高架高风险施工,但近几年来因工程事故死亡的人数明显下降,去年人身伤亡事故为零,这是空前的。”
降低直至杜绝工程事故,抓手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素质。白廷辉发现,现在轨交建设有一个可喜的变化,就是“专业工人”数量在增加,“以前过个年,农民工兄弟回家后,第二年能回到原工地的只有二到三成,岗前培训、安全教育等都要重新来一遍。现在施工单位与劳务分包的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过完年回到原工地的工人是过年前的70%左右。队伍稳定了,安全系数也随之提高。”
“不要再以为轨交工人是老思维里面的‘泥腿子’,现在很多工人成了‘作业工人’‘技能工人’,在外租房子住,每天骑摩托车上下班,脱下工作服后换上自己的衣服,都是很时髦的。”有的建设工人队伍从外地技术学校“整个班级移过来”,更加专业化。白廷辉认为这种外表的变化,深藏着建设者“内芯”即素质、技能、安全意识等的变化。
对于劳务分包的施工单位,申通集团还建立严格的审核、考核制度,用量化的安全指标评出最好与最差,实行退出机制。
新科技严控沉降数值
白廷辉强调,安全不仅是工程本体安全,还应有一个“大安全”即城市安全的概念,因此安全也包括社会安全、环境安全,“要是轨交建好了,地面建筑却出现较大程度的沉降,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安全运行都是不小的威胁。”
对此,科技创新为安全保驾护航,例如目前引进的“套铣地墙施工工艺”。之前在浇筑一堵地墙时,两边垂直插入锁扣管,移除锁扣管后再在旁边浇筑新的地墙。这种方法在超深车站的施工中显现弊端,由于地墙之间的接缝不能做到严丝合缝,流水、流沙的渗透不仅会造成车站漏水,还会加重地面建筑沉降。而现在,施工方用铣槽机打磨地墙边缘,“直接削去30厘米的老墙再在旁边浇筑新墙,真正做到无缝链接。”同时,由于铣槽机作业时噪声较大,施工方又加装了移动式隔音屏,“不使用隔音,噪声能达到90分贝,使用后降低到20分贝。”
铣槽机、地下水回灌、钢支撑轴力自动补偿等新设备、新工艺,在轨交建设中效果明显。之前,在施工过程中要求周边地面建筑的沉降控制在“正1负3”(隆起不超过1厘米,沉降不超过3厘米);现在,即便在施工完成再自然沉降半年到1年之后,数值也控制在“正1负2”之内。
“轨交越建越多,隧道越挖越深,施工难度越来越大,但我们通过各种新办法,可以创造更安全的大环境。”白廷辉说,即便是“正1负3”标准也落后了,因为这种“结果式”控制目标可能导致野蛮施工,“动作大点,先把地层往上拱,然后沉降也多,最后‘停留’在标准范围内。但这种做法对地层的破坏却不容忽视,所以我们又引进‘地层损失率’,这一指标不仅看结果,还看过程,可以说更科学。”总的来说,目前上海轨交新线建设过程中,沉降数值控制在“正5毫米负10毫米”之内,环境安全指数在上升,对周边的影响在减少。
本报记者 晏秋秋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