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体育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记新加坡乒乓小将周哲宇
~~~——记新加坡乒乓小将周哲宇
~~~——记新加坡乒乓小将周哲宇
     
2014年05月0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想去中国队学“生意”
——记新加坡乒乓小将周哲宇
陶邢莹
■ 周哲宇和他的妈妈 京红 供图
  刚结束的东京世乒赛男团淘汰赛上,18岁的周哲宇,作为新加坡本土培养的新星,表现抢眼。他战胜了瑞典头号选手耶雷尔,为新加坡队晋级八强夺得宝贵一分。

  周哲宇的脱颖而出,令新加坡乒坛为之一振。只是,这个脸上还长着青春痘的男孩,接下来的路怎么走?他的妈妈、前上海女队队员陈淑萍流露出一丝担忧。

  陈淑萍曾和曹燕华一起入选国家队,却未能获得很多比赛机会,“我希望儿子能完成我未完成的梦。”陈淑萍说。退役后,她同前新加坡国手结婚生子,儿子周哲宇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继承了父母的运动天赋,4岁半时第一次接触乒乓球,便被上海资深教练丁树德认定是棵好苗子。

  从小,周哲宇得到不少名将的关心和指点。2004年儿童节,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赠送给他一块签名乒乓板,激励他“练好乒乓参加奥运会”。每年寒暑假,陈淑萍会带儿子去巨鹿路小学、虹口体校、曹燕华乒乓学校、东方绿舟训练基地训练。

  在新加坡队,尽管他的身边,有高宁、杨子这批来自中国的队友的提携,但他很羡慕像中华台北队庄智渊那样,有朝一日在中国二队练球。

  中国乒乓球的“养狼计划”,究竟如何推进?据悉,大部分情况是外派教练或者让境外的球员有机会到中国,和中国球员一起训练,但基本都是和省市队或者职业俱乐部共同训练。像庄智渊那样的,只是个例。

  前段时间,陈淑萍向中国队的熟人,打听“养狼计划”的实施情况,“真希望,儿子有一天能真正走进中国队,学到核心东西,长长见识。”

  本报记者 陶邢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上海新城区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A25版:新民健康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9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30版:育儿/新民健康
   第A31版:新民健康/热点
   第A32版:特别报道
   第A33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20周年特刊
   第A34版:民生上海
   第A35版:民生上海
   第A36版:民生上海
   第A37版:民生上海
   第A38版:民生上海
   第A39版:民生上海
   第A40版:民生上海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招生培训/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B04版:招生移民/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升学指导
   第B08版:教育万象/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B10版:留学移民/新民教育
   第B11版:新民教育/招生移民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导读
   第B14版:车展专版/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车展专版
   第B16版:车展专版/汽车周刊
   第B17版:汽车周刊/车展专版
   第B18版:车展专版/汽车周刊
   第B19版:汽车周刊/车展专版
   第B2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又是双胞胎凑成两个“好”
环岛自行车赛首次“骑”出上海
想去中国队学“生意”
新民晚报体育新闻A19想去中国队学“生意” 2014-05-07 2 2014年05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