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5:民生上海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慈善公益论坛嘉宾发言摘要
     
2014年05月0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慈善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慈善公益论坛嘉宾发言摘要
徐轶汝 孙中钦
  本报记者 徐轶汝 整理 本版摄影 孙中钦

  新闻背景: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社科院、解放日报社、文汇报社、新民晚报社共同主办,以“现代慈善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上海慈善公益论坛于4月20日下午举行,与会专家、领导和业界人士结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20年的发展历程,研究探索中国公募基金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面临三大挑战

  冯国勤(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面对新的慈善事业发展态势,面对群雄并起的慈善格局,以及慈善捐赠模式不断创新,规范化、专业化、公信力的趋势和外部压力日趋迫切的条件下,我们不得不冷静而理智地思考自己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机遇与挑战之一:慈善事业可动员资源不断增加。

  第一、政府资源。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慈善事业日益重视,以各种形式加大对慈善组织的政策支持和各种资源的投入,这是慈善事业得以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外部环境和条件。

  第二、企业资源。随着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投资理念的不断深入,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和企业家日趋增加,他们以各种形式介入慈善,不仅给慈善组织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新的企业家精神,还带来了新的资源。

  第三、民众资源。民众资源是基金会拓展资金来源的又一个重要的方向。但要平民自觉自愿捐钱给你,有几个条件:一要有一个好的项目,能够吸引人们踊跃捐赠;二需要有很强的动员能力和运作能力;三需要一支庞大的志愿者队伍,能够持续进行劝募活动。

  第四、志愿者资源。志愿者资源是慈善事业取得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也是衡量一个慈善机构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志。志愿者并非是现成的资源,需要你去开发、动员、培训和维系。

  ■ 机遇与挑战之二:慈善公益组织群雄并起,形成了一种竞争性的态势。

  近年来,随着新型的以企业(家)和民间为背景的慈善公益机构不断涌现,境外慈善公益机构的进入,依托互联网的筹资模式和公益运作模式的崛起,慈善公益组织呈现多元发展模式。例如,壹基金模式:倡导“壹基金、壹家人”的慈善理念;乐施会模式:平民劝募——绝大部分的募款资金来自于普通民众;以及以互联网、新媒体为依托的微公益模式等等。这些慈善公益组织的出现,既为推动慈善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也对从事慈善公益的各界组织形成了挑战。

  ■ 机遇与挑战之三:与成熟的、卓越的慈善机构相比,我会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第一、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准和整体的人才素质与高效的基金会运作管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二、项目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管理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等存在不足;

  第三、志愿者动员、培训、管理和维系,以及如何提升志愿者的能力和抱负方面有所欠缺。

  推进慈善事业体制、机制的变革

  王战(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

  过去20年来,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3年6月,全国基金会总数已达到3170家,而在10年前才745家,10年翻了4.25倍。

  但如果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与发达国家作一横向比较,我们的发展还较滞后,差距还很大。比如2012年,美国接收社会各界款物捐赠总额高达3162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2.0%;同年我国接收社会各界的款物捐赠总额却只有817亿元人民币,仅占全国GDP的0.16%。2012年中国GDP总量大约是美国的1/2,但前后两者慈善捐赠总量却差近24倍。显然,我国国家财富迅速增加了,但慈善捐赠款物总额并没有相应增长。这两个数字的落差的背后,是一系列影响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障碍。

  目前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至少面临以下问题:

  ■ 慈善公益组织的总体数量还不够多;

  ■ 慈善公益组织的募款机制有待完善;

  ■ 慈善公益组织“行政化”问题依然突出,专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 慈善公益组织的透明度与公信力不够,民众对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认同度不够;

  ■ 国家对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与财税支持水平有待提高,监管水平需要进一步强化。

  公益救济的式微及其出路

  徐永光(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如何增加有效供给,推动公益经济发展?如下几方面可以考虑:

  ■ 过去社会组织难以发展是因为有一个合法性的瓶颈,登记注册难,现在4类组织可以直接登记,突破了合法性的瓶颈,社会组织的发展有了非常好的制度空间。

  ■ 最重要的是落实免税政策,扩大公益财源。制度闸门不开,公益财源何来,这个必须调整,让公益免税政策到位。

  ■ 扩大供给。现在投资人无任何财权,不能办分支机构,不能免税,民非制度15年了,社会事业没有办法发展。老龄委说,前年社会需求的养老服务是1万亿,而能够提供的养老服务只有1千亿,说明供给不足。最大问题是投资不足,原因是制度卡在那里,让你动弹不得。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确实是扩大供给最好的手段。

  ■ 制度供给。新供给理论当中,制度供给是当前最大的内容。公募基金会要通过改革转型来扩大对公益经济的供给,非公募基金会要更多由资助型基金会来支持公益组织的发展。互联网、新媒体打破了公益资源的垄断,对公益资源的获取进入一种平等的竞争。

  ■ 人力资源的供给。要提升人力资源,培养人才,提高组织的服务能力,增加收入,通过好的服务引发更多人埋单。

  新公益、新体制和新社会

  王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

  新公益有如下几个特点:

  ■ 跨界化。公益经济也好,慈善也好,是一个界、一个领域,社会企业首先打破了这样一个界的概念。也就是说,我用企业做慈善,用市场机制做慈善,算不算公益?我觉得是新公益。免费午餐、微公益最主要是把媒体拉进来,媒体做公益,就是跨界,打破了边界。

  ■ 去中介化。传统的公益,譬如说基金会是中介,公益项目是中介。新公益看上去是中介,但实际上不是;微公益是平台,看上去有一个平台,但实际上没有。这使直接公益成为可能。

  ■ 自主体化。我就是公益主体,就是捐款人、受托人,也是受益人,把每个人都变成公益的主体。公益原来要有一个明确的主体,要法人、还要注册登记,现在不需要,我就是主体,人人都是主体。

  ■ 全透明化。微公益、免费午餐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全过程透明,公益领域的瓶颈基本不存在了,通过手机、互联网、微博可以做到,这完全改变了公益的生态,改变了公益的定义。

  现代慈善的内涵

  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现代慈善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 组织慈善。这个组织是开放的,是现代治理架构,能够凝聚人的,大家不要以为做慈善很随意,到街上扶人,点点头笑笑,就是慈善,现代慈善是组织化的慈善。

  ■ 现代慈善是做大的、有影响力的,我称之为工程性的项目。

  ■ 专业慈善。要有专业人员,有各种各样的服务体系。

  ■ 现代慈善一定要普及到社区、一定要有影响力。做慈善不是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美国和欧洲,慈善理念和行为渗透到学校,学生必须要有慈善行为。我们的教育最后没有落实到指标。

  ■ 现代慈善是金融慈善,不仅是捐款,更多是投资。国外基金会是要投资的,很多非公募基金会,家族基金会,每年都在做投资。慈善与现代金融体系的结合,中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但现在还缺乏这方面的意识,需要一场现代慈善的洗礼。

  社会企业与现代慈善

  吕朝贤(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

  我们可将社会企业视为实践现代慈善的重要工具,即以商业策略来实践社会或环境或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目的和使命的组织或方案,但千万不要忽略了社会企业及其运作为一种动态的本质。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全球本土化,是我们在思考社会企业与现代慈善间关系时不可忽略的视角。

  谈到社会企业的运作模式,我可以举个例子。在台湾,社会工作系学生大四会实习,学生团队自己制订项目计划,向基金会申请资金,到偏远、弱势或受关怀的组织去做。其中有一个“格外品”项目:市场上的香蕉都是弯弯的,苹果都是圆圆的,那是因为农夫在生产过程中把不符合市场规则的产品淘汰下来。有一个团队,将那些卖不掉的商品做二次加工和设计,给偏远的地方人群。对一些穷人来说,这是很好的东西。在上海也应该有很多的“格外品”,让那些买不起的人通过物资转化计划得到帮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上海新城区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A25版:新民健康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9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30版:育儿/新民健康
   第A31版:新民健康/热点
   第A32版:特别报道
   第A33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20周年特刊
   第A34版:民生上海
   第A35版:民生上海
   第A36版:民生上海
   第A37版:民生上海
   第A38版:民生上海
   第A39版:民生上海
   第A40版:民生上海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招生培训/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B04版:招生移民/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升学指导
   第B08版:教育万象/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B10版:留学移民/新民教育
   第B11版:新民教育/招生移民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导读
   第B14版:车展专版/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车展专版
   第B16版:车展专版/汽车周刊
   第B17版:汽车周刊/车展专版
   第B18版:车展专版/汽车周刊
   第B19版:汽车周刊/车展专版
   第B2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现代慈善的理论与实践
新民晚报民生上海A35现代慈善的理论与实践 2014-05-07 2 2014年05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