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金
1962年出生
2003年聘任到共和中学任副校长
2005年至今任闸北区实验中学校长
午休时分,闸北区实验中学的一间计算机教室内,一群预备班的孩子正在音乐老师的带领下,在走道空隙摆出一架架小巧的哑鼓。随着鼓点越敲越密,孩子们一上午的疲惫也被渐渐漾起的笑容取代。
和他们一起敲鼓的有一名中年男老师,他就是闸北实验中学校长李广金。李广金说自己不擅长文艺,但希望学生们可以从众多艺术项目中找到一两项自己所长。
艺术教育,也让这所一度在闸北区垫底的公办初中,重新焕发出光彩。由该校牵头打造的闸北中小学“艺术教育链”,串起了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社区文化站共19家单位,圆了近3000名孩子的艺术梦想。
狠抓成绩走过弯路
李广金说,自己和闸北实验中学“有缘分”。1997年,从黑龙江到上海求职的他遇见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实验中学,当时,学校还在闸北八中所在地。几经辗转,2005年,已经是闸北区共和中学副校长的李广金“临危受命”到实验中学就任校长。不久,实验中学搬迁至现在的地方。
接手这所颇有缘分的学校,李广金坦言,自己的心情却格外沉重。建校之初,实验中学定位于区初中“四小龙”,并提出“艺术教育”特色。但是,随之而来的市政动迁、校舍搬迁,学校不得不面临生源和师资严重流失的窘境。李广金上任时,学校教学质量几乎已经在全区初中垫底。为了迅速提高分数,学校从8个班中选取尖子生组成“9班”重点班。一年后,39人考取高中,只比原计划多考了2人,代价却是惨重的——学生苦不堪言,好几名老师也因为加班加点晕倒在讲台上。
看着拼足全力、带病坚持上课的老师,李广金感动又痛苦,他决定要为学校找到一条出路,否则,就是身为校长的自己无能。“这段弯路告诉我们,办好学校,光抓分数肯定不行。”李广金说。
骑车“推销”艺术课程
李广金相信,好学校是社会用“脚”投票的,办学质量好了,家长自然愿意带着孩子走进来。“艺术教育”的根基让该校保留了9名艺术教师的配置,由于生源减少,老师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李广金又了解到,区内很多中小学却面临着艺术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
能否用艺术特色为学校建立声誉,赢得百姓信任?李广金开始了全新的尝试。2006年9月开学后不久,他买了辆二手自行车,开始一个个学校跑,主动要求给小学上艺术拓展课。当听说有中学愿意出老师、出费用,完全免单提供艺术课程,且校长亲自上门“推销”时,一些小学不免将信将疑。第一批只有洛川东路小学、中兴路小学等第一批5所小学接受。
实验中学的老师们送教上门,带领小学生们跳起舞蹈,拉起手风琴,弹起古筝,画起版画……每一年,都有新的学校加入。闸北实验中学牵头的《多校合作,构建区域性艺术教育链》也成为闸北区重点课题。如今,全区已有16所中小学、1家幼儿园、2家社区文化站加入了这条“艺术链”,形成了手风琴、舞蹈、古筝、版画、漆画、合唱、陶艺、工艺美术等8个特色项目。
社会美誉度高了,与此同时,李广金带领老师,重新规划了校本课程体系,让孩子从9门艺术校本课程中选择一个,进行为期四年的“艺术之旅”。容易上手的“哑鼓”和陶艺成为预备年级的必修课,强调韵律和节奏的“舞蹈律动”适合每一个学生参与,学校的音乐课上,校本课程“五彩民歌”带领孩子们走入一个新鲜的世界……每周三下午4:30至5:30,学有专长的学生还可以在拓展课上继续加餐。
“一开始,有家长觉得蹦蹦跳跳哪能读好书,后来,家长们发现,孩子们找到了兴趣所在,自信会从艺术课堂,渐渐转移到文化课上来。”李广金说。
每人一本“坚持档案”
在闸北实验中学,记者在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一本特别的小册子,《坚持档案》,每学期一本。新生入学,“坚持精神”是学校给他们上的第一课。
在这本《坚持档案》中,学生每学期要制定“个人坚持计划”,承诺每天自己在行为规范、学习上要做到哪几点,规划本学期重点加强的科目;每天,学生要用不同的表情符号填写自我评价表,每周汇总;每月还要记录“坚持大盘点”。每学期,全校将评选“坚持之星”进行表扬。每天送还午餐盒时叠放整齐,每天帮助家人收拾碗筷,每天保质保量完成作业……每一个方面的坚持都将得到肯定。
“坚持就能战胜惰性、坚持就能取得成功,”这是写在坚持档案扉页上的一句话。说这话的,是如今在上海交通大学大四就读的实验中学毕业生蒋书奇。蒋书奇家境贫寒,和父亲以及奶奶住在棚户区一个仅有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内。他家没有电脑,他每天清晨5时起床跟着磁带朗读英语,纠正发音。在他的不懈坚持之下,他的学习成绩提高飞速,从进校时的C档一跃提升至毕业时的A档,成为闸北实验中学的骄傲。李广金特意将小蒋的奋斗故事写进“坚持档案”,并拍成视频在开学典礼上播放,感染着每一届师弟师妹。
创造平台留住名师
李广金的办公室,精致的摆件比比皆是——荷叶和莲蓬造型的茶具组合、漆画笔筒、造型逗趣的陶艺娃娃……李广金说,它们都是无价之宝,因为每一样都是师生的原创。
当校长近10年,李广金最大的成就感来自成就了名师、留住了名师。就任两个月,他就听了50节课,发现教师普遍存在课堂讲和课后练习不匹配的问题。于是,他将市区级教学专家请来常驻实验中学,从每道练习题,每一个课堂环节细细琢磨。“有市里面老师要来听课了”“今天很有名的老师要来给我们上课”,在一次次公开教研活动中,孩子们渐渐开始用“名校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记者采访时,荣获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大赛教师组一等奖的副校长陈学文和物理教师王汉全正在调试他们新研制的教具。他们的物理实验室显得有些“乱”,物理教师出身的李广金告诉记者,这是学生们自己动手的天地。学校开发了“100个物理实验”,根据任务单,制作一架杆秤,设计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型、设计旋转螺旋……用什么材料,用什么结构,全部由学生自己想、自己做。课程实施两年来,实验室经常可见放学也不愿回家的孩子。
学校工艺在指导教师胡菲带领下,屡屡在全国和市区大赛中得奖,胡菲本人也成为上海市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学校紧张的教学空间中,李广金特意为工艺组辟出了展示室,不定期为学生开设各展,从灯光到陈列,颇具专业水准。普通的板凳、玻璃瓶经彩绘成了艺术品,陶土捏制的书包、卷轴栩栩如生,每一个都不尽相同。
“创造力是每一个学生具有的潜能,如何开发这种能力成为艺术教育的核心。”胡菲老师的话,写在展板上,给每个参观者以启迪。
本报记者 陆梓华
【同题问答】
Q:你最喜欢的“校园一角”是哪里?
A:操场边的“荷趣”小景。可能是因为出生于6月的关系,我特别喜欢荷花。一旁的假山石上写着一个“韵”字,希望学校处处跃动着不同音符调和而成的韵律,校园文化、办学文化、教师的教研、学校的活动,都彼此和谐,相互激发出韵味。
Q:影响你人生的一件作品是什么?
A:2007年我到景德镇陶院参观时看到的一幅陶艺浮雕作品。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对艺术无感的人,但是,看到那幅作品,我忽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想通过艺术教育,我的学生们也能发现并欣赏身边的美。
Q:如果请您用一种颜色代表自己,你会选择哪种颜色?为什么?
A:绛红色,一种稳重、大气的颜色。
Q:请您设计一款代表学校的吉祥物(动植物、卡通等)?
A:还是荷花吧。荷花的每个部分,都有着自己的价值,内涵很丰富。我们的学生家庭生活环境不一定很好,我希望他们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都有良好的品格,独特的韵味。
(最新一期《上海教育》杂志、本周日18时50分上海教育电视台节目将同步刊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