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代表着一个热爱创造的群体在近3个月的筹备中,同学们必须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创意,有的负责模型制作、有的负责绘制海报,有的负责现场介绍,各司其职,各展特长。
给老人“听见爱的小灯”
说起关爱,一些创客小队不约而同围绕残障人士和老年群体做起文章。华东模范中学初中部的“钉子小队”的同学们利用声控装置制作了“听见爱的小灯”,老人半夜起床只要咳嗽一声或者拍下手,小灯就能持续发光2分钟;市西初级中学的一群热爱乐高机器人的男孩为轮椅车增加了一个抓手装置,方便乘坐者抓取掉落在地上的物品。华师大二附中附属初中初一男生刘仁浩和伙伴们发现,高层住宅里很多人乘坐电梯下楼只是为了去拿一瓶牛奶、一份报纸,电梯上上下下很浪费能源,另一方面,住在一些多层住宅里的老年人因为没电梯,每天要上下奔波好几回,也非常不便。于是,他们大胆设想,并用硬纸盒制作出模型——如果在大楼外部装上一个迷你轨道系统,能够自动定位楼层和房间运送小型物品,那该多好!
将目光投向“熟知的自己”
活动主办方百辉教育教学总监邱忆介绍,成为一名“创客”,并不仅仅是“技术帝”的专利,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与人共情”,关注生活点滴。令人惊喜的是,除了关爱弱势群体,更多的小创客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生活。莘庄镇小学将校门口新添置的一台“加油机器人”搬到了现场利用内置的人脸识别系统,机器人可以识别每个人脸上的笑容,并报以热情的招呼。小创客们发现,每天早上,很多同学走进校门时都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这儿机器人正是为了激发起大家的活力。华师大二附中的大型装置通过多米诺骨牌等机械机关的设置,带人们走进一幕幕熟悉的生活场景——吃饭时,全家对着手机沉默无言;忙碌的父亲靠礼物来填补不能陪伴女儿成长的时光……“说起‘关爱’,一开始我们一点思路都没有,不知道可以关爱什么。这时才发现,是不是我们对熟悉的生活太漠然了,然后就有了这个构思。”女生赵心韵说。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