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街道援助员剖析社区青年就业“三大困局”
~~~街道援助员剖析社区青年就业“三大困局”
~~~街道援助员剖析社区青年就业“三大困局”
     
2014年05月0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母陪同,招聘会似“相亲会”
街道援助员剖析社区青年就业“三大困局”
江跃中 胡克群
■ 招聘现场,年轻求职者有些害羞,上前咨询岗位的寥寥无几
■ 陪同子女求职的家长络绎不绝 俞海华 摄
  本报记者 江跃中 通讯员 胡克群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会标上明明白白写着的“闸北区政协企业家委员单位就业启航专场招聘会”字样,有人还以为这是一场“万人相亲会”呢。

  很多青年求职者在父母“带领”下参加招聘会,但面对琳琅满目的招聘岗位,他们却显得异常害羞,甚至简历都是由家长递出。在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体育馆的看台上,家长们私底下互相交流着“就业”心得,颇似“万人相亲会”上帮子女“出谋划策”的画面。

  上午10点多还赖在被窝

  “辛苦工作还不如在家吃老爸老妈、用老爸老妈的。”有这种想法的社区待业青年还真不少。

  在这场就业招聘会上就看到这样一幕场景:众多前来参加招聘会的青年男女身边,都有父母亲的陪同。“儿子并不想来应聘,是我逼着他来的。”一位父亲告诉记者,儿子就喜欢在家“宅”着打游戏,家门都不愿意出。

  近年来,本市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常年沉淀在社区未就业的青年人数也逐年增长,尤其是35周岁以下、失业周期满一年的社区待业青年,面对就业,或缺乏自信,或眼高手低,很自然地成为了“在家吃老爸老妈、用老爸老妈”的“啃老族”。在父母“威逼”下,到就业招聘会上露个脸、“走过场”,就不足为怪了。

  针对区域内35周岁以下,失业一年以上的社区待业青年,闸北区人力与社会保障局通过实施“请出家门、带进校门、送入厂门”的“三区联动”和“灰领”计划,有效帮助众多社区青年成功就业。

  就业行家解读三大困局

  记者昨天采访了天目西路街道就业援助社社长项广富和大宁路街道就业援助社社长朱旭岫,他们剖析了当前社区青年就业难存在的“三大困局”。

  困局一:眼高手低 不切实际

  家住天目西社区的小张,今年快30岁了,只有中专学历的她,却一直向往高级白领的生活,自从两年前上一个工作丢掉后,就业援助员一直在帮她推荐岗位,但她不仅不屑甚至说:“必须满足我三个条件,一是坐办公室,二是环境要好,三是待遇要高!”经历了两年求职,遭遇一次次碰壁以后,面对残酷的现实,她开始动摇了,就业援助员顺势开导她,摒弃原来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先“就业”再“择业”。

  在这次政协委员企业招聘会上,小张成功应聘了某旅行社的客服代表,尽管月薪只有2500元,但总算能够就业,她也感到一丝欣喜:“再也不用让爸妈为我担心了。”项广富说,类似小张的失业青年,虽然有强烈的就业愿望,但就是进入了“眼高手低、脱离实际”。

  困局二:依赖父母 贪图享乐

  同样是中专学历的小孙刚20岁出头,毕业后在家待业已经一年多了,但他一点都不着急,就业援助员要找他也非常困难,因为小孙夜里通宵打游戏,白天就睡觉,有好几次上午十点钟敲他家门,家人说他还在被窝里。

  “爷爷是离休干部,父母都有自己的企业,家庭条件非常优越,因此本人根本就没有就业愿望。”项广富指出,像小孙这样的待业青年贪图享乐,会彻底沦为“啃老族”,一旦失去父母的依靠,将无法在社会上独立生存。就业援助员就要矫正这类待业青年的人生观就业观,帮助他们走出家门,尽早择业融入社会。“我们甚至还要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一起配合,鼓励孩子就业甚至去创业!”

  困局三:不善沟通 缺乏交流 

  小徐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毕业三年仍找不到工作,颇让人意外。朱旭岫了解下来,发现小徐的性格非常内向,不善与人交流:“他刚毕业的时候,一心想进专业对口的科研院所,连续碰壁以后,情绪异常低落,变得孤僻寡言,更不愿意与外界交流,就业的机会就更难碰到了。”朱旭岫说,有好几次上门探望,都发现小徐把自己关在房间了,偶尔父母逼他出来见客人,也是问一句答一句。“这样在面试时候就非常吃亏,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用人单位印象会很差,很难成功录用。”

  就业援助员把市北园区某企业服务公司的见习岗位推荐给了小徐,通过实践,小徐熟悉了企业环境,掌握了一定的与人沟通技巧,很快就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类似小徐这样存在性格缺陷的青年待业者很多,我们往往会通过社会实践和心理干预,引导他们掌握面试技巧,学会推荐自己。”

  社会助力倡导就业氛围

  闸北区政协主席陈永弟表示,针对“2030”青年失业者,一方面,区政协要挖掘委员资源,服务民生保障,助推区域发展,为青年求职者、委员企业、政府组织搭建一个多方“共赢平台”。目前已连续三年成功举办的委员企业专场招聘会,受到了社会普遍好评。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社区待业青年合理定位,调适心态,转变就业观念。 

  记者了解到,这场聚焦青年就业的闸北区政协委员企业单位专场招聘会,政协委员企业表现出极大热情,不仅拿出精心准备的优质岗位500多个,而且做足了宣传功课。比如新湖期货公司不仅提供了产业部经理、事业部经理、研究员、网络工程师等近30个高端岗位,还自制易拉宝、标识二维码,打出了“我们为您定制了最具竞争力的薪资待遇”的口号。

  此外,龙盛集团房地产事业部、上海钢铁交易中心、南德认证检测上海分公司、中铁上海设计院、中铁五局集团建筑工程公司、上海克而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事业单位,纷纷提供总经理助理、战略规划、项目经理、营销总监、注册建筑师等优质岗位。但最终却出现了供需倒挂的现象,众多岗位虚位以待,而前来摊位递交简历的青年求职者寥寥无几,有些待遇丰厚的岗位甚至无人问津。

  一位家长说:“看到小区贴出政协委员的专场招聘会广告,里面的岗位层次比较高,就硬逼着儿子出来参加,他在家半年了,我们也着急,不想他真的成为‘啃老族’!” 

  在闸北区政协当天举行的“创业就业文化与社会力量助业”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呼吁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创业就业文化氛围。

  所谓创业就业文化内涵即指:自力更生,就是要靠自己谋事生存,而不是依靠依赖父母;勤劳致富,就是要弘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精神,摒弃“一步登天”、“一夜暴富”的思想,先“就业”,再选择“职业”,最后成就“事业”;宽容失败,就是要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支持鼓励青年人干事创业,允许失误宽容失败,逐步积累宝贵的创业经验。为此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助业,探索促进创业就业的新模式。

  从市场和企业来说,要加强岗前培训和“传帮带”,帮助青年大学生加快成长,成为企业的骨干和攻坚力量。从政府角度来讲,更要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促进就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海上最美家庭”巡礼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生态上海·夏之舞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专版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专版
   第A26版:专版
   第A27版:专版
   第A28版:专版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4版:人物/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饕餮四海/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2版:美食专列/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优游食林
   第B14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15版:专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1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4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父母陪同,招聘会似“相亲会”
悬崖和荒原
青年就业 企业家“把脉支招”
新民晚报焦点A04父母陪同,招聘会似“相亲会” 2014-05-08 2 2014年05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