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勉写散文几十年了,他像一个执着勤劳的农夫,孜孜不倦地耕耘在散文创作的园地里,读他的散文集,犹如欣赏他从自己的园圃里收获的果实,新鲜,亲切,玲琅满目,清芬沁人。他的散文作品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人印象深刻。读他的文字,读者或许能会心一笑,或许会心灵为之一颤。读罢掩卷,眼前有难忘的画面,心里有悠长的回声。徐中玉先生曾这样评价他的散文:“文笔明快,情感真挚,娓娓写来,生动有味。亲情跃然纸上,人情盎然生辉。”这是中肯贴切的评论。
我一直以为,写好散文,离不开三个字:情,知,文。情,即写作者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情感,真实的描述,情,和真连在一起。知,即智慧、知识、写作者对所表达事物的独特见解。文,即文采,就是写作者驾驭文字和谋篇布局的能力,也就是文章的形态。如从这三个方面看王勉的散文,他的作品是耐人寻味的。
感人的散文,贵在一个情字。王勉的散文,很多都是写他人生经历中的真实境遇,无论是叙事写人,都是他的真情实感,写得挚切动人。有些篇章,让人读而铭心。如《永远的白蝴蝶》,写一个聪明单纯的哑女孩,曾被人误解,最后为救人而溺水身亡。作者当时是一个下乡知青,对这个可怜的哑女孩充满了同情,他观察她,关心她,为童心的纯真无瑕而感叹。他坐在田边为哑女孩吹口琴的景象,犹如一幅深情的油画,是那个时代纯美的记忆。再如《房东阿妈》,也是一篇记事散文,写一位善良而有个性的村妇,文字质朴,故事也不算跌宕,读者却记住了这位房东阿妈。这篇散文,以真情动人。这真情,有两个层面,一是文中老人的正直善良和亲人般的关爱,写得自然真实,这是人世间珍贵的爱心,二是文中的“我”对老人钦敬和怀念,虽没有很多议论,却能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感恩之心。读王勉的这些文字时,我心有共鸣,因为我和他有类似的经历。这类经历,在有些人的回忆中也许是生命的蹉跎,是不堪回首的歧途,但对一个作家来说,这是财富。出现在王勉散文中的当年情景,并不灰暗,他的文字中,有人性的温暖,有年轻的心对未来的憧憬。读这样的文字,使我想起自己当年的下乡生活,想起那些曾经为我驱散孤独,让我感受人间真情的农民。这样的经历,其实影响了我们这辈人的整个人生。
若以“知”字观照王勉的散文,他的作品也是斑斓多姿,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王勉散文涉及的题材和内容极为丰富,他除了写自己的人生往事,写他所经历的事件、他所结识的人物,也写他的心境,写他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思索。可以说,进入他眼帘中的所有一切,都可以被他描绘,都能引发出他的遐想和思索。他在散文中读书品画,游山玩水,博览四时风景,遍尝人间美食,读者可以追随他的思绪和情致,穿越时空,上天入地,窥见一个读书人兴致盎然的见识和智慧。王勉散文中描绘的事物,似乎是信手拈来,吃一碗面,喝一杯茶,读一本古帖,看一张名片,都会在他笔下衍化成既含知识,又富情趣的文字。他并非以学者严肃的面目出现,而是以一个生活和艺术的追寻者和体验者,沉醉在自己的文字中,让读者也跟着他一起,长知识,开眼界,抒胸臆。我想,作品内容的丰富,取决于作者阅历、学养和情趣的丰富。
王勉散文的文风,基调是质朴和自然,大多是白描式的文字。然而他的作品面貌却并不单一,不同的题材,他能用不同风格的文字来表现。写往事人物,是质朴沉着的文字,时而单纯如素描,时而凝重如油画;写自然景物,是诗意抒情的文字,如水彩,也如水墨写意;写世态风情,是生动诙谐的文字,像幽默的漫画,也像热闹的年画。王勉散文风格的绚烂多姿,其实是在变与不变之间,变的是外在的形态,如一个人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场合更换衣服,不变的是内在的精神,即作者的诚恳和睿智。
(本文为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王勉散文精选》的序言,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