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北京看到这部国家形象宣传片《Dubist Deutschland》(你就是德意志),暗吃一惊。编导将国家不是比作“母亲”,而是“孩子”,从婴儿到15岁少年的孩子。恰恰在这个孩子从无知到逐步有知的成长烦恼期,父母最苦最累也是最心甘情愿为之付出。
作品的叙述极其平静,画面上的生活情景也极为普通,一点不新鲜。第一个镜头是一个婴儿脸部特写,婴儿头部搁在一个父亲的臂弯里,犹如一个小生命降落在一座温暖的港湾,随之响起平易的画外音:“因为你,我们都要疯了,你一个晚上都在哭,还尿床,你先是长出小牙,然后是水痘,一开始,你讨厌幼儿园,后来讨厌上学,到了15岁,你开始讨厌我们。哎,你真的把我们折腾疯了。”跟随这段解说的是一组对应的画面:幼儿坐在床上大哭,儿童的脸上长满水痘,幼儿园里一群幼儿的打闹……在这些孩子的背后,是父母的艰辛与无条件陪伴。“都要疯了”,显然父母为孩子付出已到人生极限:“还有我们的新鞋被你糟蹋。”孩子成长过程中这种无法避免的破坏只能无奈承受。这里,我们似乎听到父母的怨声载道。然而,话锋一转,转忧为喜,喜不自胜:“你不是什么奢侈品,你是无价之宝。你不会说话,却在向我们讲述整个世界。你不会走路,却在给我们指路。”
作品的寓意在这里渐渐显露了。画面上歪歪斜斜学走路的孩子身后,紧紧跟随的父母,寸步不离,不敢掉队,这是一种不可切割的生命自然链接。至此,父母说出自己的信念:“你寄托了我们最宝贵的付出,我们就是需要像你这样的。因为没有你,我们的时代就没有丝毫的乐趣可言,而且未来也将提前逝去。”全片结束是黑屏上一行德文“你就是德意志”,既是最后一句解说,又是作品标题所在,点化全片,升华意境。从一个孩子形象突然转化为国家形象,意料之外,意蕴深长。编导运用父母对孩子的付出、陪伴、承受,跟随,倾吐对祖国的情愫与信仰,同时张扬作为国民必须承担的责任。这部平中出奇、内涵深邃的作品,时间长度只有两分零两秒,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真正的以“小”见大,堪作艺术法则的模范样本。我不能不钦佩海涅后人的艺术智慧与被作品渲染的主题深深感染。
与这部德国作品相比,就会发现我们以往的文艺创作,习惯于把母亲作为祖国的喻体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大都 “搁浅”在感恩与依赖的层面,而缺失像德国作品所着力表现的丰富国民情怀与崇高国民责任:无怨无悔为国家艰辛付出,宽容、接受国家难免的甚至是破坏性失误,紧紧跟随国家前行的意志,始终与国家共同命运的信念。
由此看来,把祖国比作“孩子”似乎比我们以往千百次重复、惊人雷同地比作“母亲”的作品,构思更新奇,思想内容更现代,更丰富。
中国文艺创作乐此不疲把祖国比作母亲,并不见改观,是不是文艺家们的艺术智慧有点枯竭,艺术创造力萎缩?诚然,这样的怪罪也不尽公道,毕竟,国情不同,我们和西方文艺创作的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这也导致中国文艺创作的“恋母”情结根深蒂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天的中国正在体制转型,社会已经给予国人更大舞台,更多需要担当的责任。我们不能再“恋母”了,不仅仅是作家、艺术家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