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的魅力,不仅仅在竞技赛场上。
这项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运动,吸引着无数人为其痴迷与疯狂。在上海业余足球圈,就有这样一些队、一群人,足球,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下文的“草头”队和朱亻隽夫,不过是上海业余足球圈的一个缩影。
放眼中国足坛,能够存在十年以上的职业俱乐部凤毛麟角。但在上海,却有这样一支纯业余球队,从1994年组建到现在,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它,就是沪上业余足球圈颇有名气和影响的“草头”足球队。
没有老板的老板队
1994年,还是中国职业足球蓬勃发展之初,“草头”应运而生了。
尽管只是一支业余球队,“草头”从成立之日起便注定了不平凡,它的创始人之一,是足坛名将、有着“中国第一中锋”之称的柳海光。球队的成立大会,正是柳海光掏出一张支票买的单。
实际上,或许用“校友队”来形容“草头”更确切。它的成员,基本来自两所高校:东华大学的前身中国纺织大学、同济大学,这也是上海两大传统足球高校。球队的另两大创始人朱虹、江明都是纺织大学学生,酷爱足球。“毕业几年后,我们几个在踢野球的时候不期而遇。当时就想,与其经常和别人乱踢,还不如把老同学、老校友召集起来组一个队。”就这样,“草头”初具雏形。
之所以取名“草头”,一是含“绿茵”“草地”之意,其二是有些自嘲“草根”的味道。但让他们自豪的是,组建之初球队成员几乎全是大学毕业生,这在当时还是稀罕事。随后,“草头”的规模不断扩大,同学带同学、朋友带朋友,前前后后有五六十人参加过球队的训练与比赛。
踢球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经历多年的打拼,“草头”中的好些人都事业有成,成为优秀的企业家,像朱虹就是沪上著名的服装、饭店品牌“上海滩”的老总。不过,球队中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队友间一律平等,没有所谓的“老板”。时至今日,他们依然保持所有人每月上交400元、一年4800元会费的传统,用于日常租赁场地和参加活动的开销。这支球队的老板很多,却是一支“没有老板的老板队”。
永远不老的“老年队”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当年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如今大多已年近五十,只是对足球的热爱和痴情,从未改变。
成立之初,“草头”队员大多是两大高校的足球特长生,自然拥有不错的功底,因此与其他业余球队的交手胜率颇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看淡了比赛胜负,用一种娱乐的心态踢球。“其实球队就是一个平台、一个载体,老朋友们
借此聚在一起,既能锻
炼身体,也能放松 心情,享受足球带给我们的快乐。”江明对记者说,“这是多么健康的娱乐活动。”
每个星期六下午,走进卢湾体育场,都能看到“草头”队员飞奔的身影,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四五十岁的他们,不可避免地身材变形,体能和技术都大不如往昔,但只要聚在一起踢球,就仿佛年轻了许多,正如朱虹所言,“我们一点也没觉得自己老。”
十年,二十年,“草头”在沪上业余足球圈已经打响了名气,他们还不时邀请一些球星加入到球队训练中。“刘宏宝、朱琪、陆炜、武飞等名将,都是我们的队友,有时候一起玩玩很开心,别人看着也很羡慕。”
如今,“草头”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支球队。每年,他们都会组织三次出访比赛,两次国内,一次国外。近到无锡、苏州、杭州,远至澳大利亚、泰国、越南,都留下了“草头”的足迹。他们开心地踢球,快乐地旅游,书写人生的精彩。“我们已经一路走过了二十年,每个人都非常珍惜这份感情。将来还有十年、二十年,我们会一直踢下去,直到踢不动的那天为止。”
正如《中国合伙人》中那句电影台词———如果岁月终将在你的额头刻下皱纹,请不要让它刻上心头。热情不减,友情长存。二十年的“草头”,还正青春。本报记者 关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