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1.2万人冒雨参观,向上海自然博物馆旧馆告别,刷新了开馆58年纪录。后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上海的122家博物馆将安排特色活动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历年同期的统计数字显示,博物馆日免费开馆期间,参观人数大多攀升到年度“峰值”。博物馆正日渐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社会正气和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课堂。
然而,“国际博物馆日”热闹的表象背后却是不少博物馆364天冷清的常态。我们会不会把博物馆当作一个经常去学习游览的地方?博物馆离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到底还有多远?
博物馆里上美术课
身临其境受益颇多
每周五下午,是黄浦区尚文中学初一学生的“博物馆时间”。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走进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昆虫博物馆等12个场馆,并与各学科结合开展课题研究。校长朱晓薇介绍,该校承担的市级课题《社会教育基地资源有效利用的研究》已经结题并形成校本教材。
这一探索,源自该校美术课的一次尝试。美术老师庄琪发现,仅仅是“欣赏+练习”的方式,似很难激起同学们的兴趣,学生对作品也仅是浮光掠影式的了解。“比如学画青铜器的纹饰,学生关注的仅仅画得是否对称,像不像,并不知道纹饰背后的历史。”庄琪说。3年前,庄琪参加了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赵其坤美术名师基地的学习,在和专家同行的交流中,她想到,是否可以利用上海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时空。
美术教研组在距离学校较近的上海博物馆找到了“宝藏”,美术课变成了一场艺术之旅。老师先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馆参观,拍摄资料照片,为学生做知识铺点;同学们自由分组,认领“文字记录”“摄影”“绘画记录”“采访讲解员”等不同任务。同学们将带着任务入馆,并在记录表上填写包括“认识青铜器的发展历程”“青铜器的种类”“最想探究的纹饰类型”等内容。
“身临其境的效果,是教科书无法取代的。”庄琪说,要为学生做好“导游”,对老师的跨学科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她的书桌边,除了美术专业书,文史类书籍也越堆越高。
走马观花没兴趣 第二课堂需引导
为何有的博物馆即使近在眼前,也很少踏足,博物馆宣传不少,却仍要到博物馆日才被想起?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认为,各馆发展水平还不均衡,部分博物馆在自我宣传、普及教育等方面的力度还有待加强,因此,仍不能被市民熟知。“这是吸引力的问题,不能怪市民,而要在自己的服务工作上多做检讨。”
在爱菊小学读二年级的悦悦,前阵子刚和妈妈去中华艺术宫看过展览,但是问她看到了什么,小姑娘只是摇头。“没有讲解,展品又多,也就走马观花看了一下。其实那些东西我们都看不懂,何况孩子?”妈妈张女士说,“平常也想不到去博物馆、纪念馆,往往是学校有要求才带她去。”
“学生们逛博物馆学校是有要求的,他们有个《学生社会实践护照》,假期里要敲满多少个章才算完成功课。”上海电线电缆博物馆办公室主任谈平华告诉记者,博物馆假期里参观的学生人数明显上升,但大多都是为了敲章来的,高年级的同学会进来参观一下,但一些年纪小的孩子有的看也不想看,直接在门卫室盖个章就走了。原本想把孩子引进博物馆的初衷,不料变成另一项“应试考核”。
“从大的方面来看,上海的博物馆和青少年的距离已经近得多了。”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用自己从业16年的所见所闻举例,“我刚到上博的时候,这里每年人流只有100万,现在已经接近200万了,翻了个倍。据我了解,上海其他馆,也有这个趋势。”
“没有新的展览和文化活动很难吸引本地观众。”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郭青生介绍,上博除了展览,每年还会举办近200场的讲座,有的专题还会请学生来交流,这样让文化遗产得到比较深层的利用;另外,特别重视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外活动中来。
上海东方地质科普馆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参观的人流量并不算大。但博物馆每年都更新展品、增加内容。为了添加身临其境之感,今年他们还为摆放了恐龙骨架的主厅添置了投影、灯光、电视机触摸屏等多媒体设备。学生们写在意见簿上的每份意见他们都会特别关注,去年,一个孩子在上面写“很棒,但还是有些问题搞不明白”,博物馆今天就增设了知识问答的提示屏,学生可以快乐答题,增长知识。
多花心思吸引人 培养成熟参观者
自从2008年1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之后,如今大部分博物馆已经向公众免费开放。
陈燮君说,免费开放意味着国家把普通市民更多地请进博物馆,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要靠每一个博物馆的共同努力,“上海目前也在尝试馆校结合,将课堂和展厅相连接,把博物馆、上海城市文脉、文化遗产等很多内容放入教科书。”2003年,陈燮君记录国宝展盛况的《百代法书》入选上海语文高中二年级课本,“我就是用比较少的文字,梳理了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让孩子们产生更大的兴趣。”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互动类展品如模拟脉象仪、智能针灸人不仅能帮你诊病,还能教你不少医学知识。因此,除了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医历史的孩子,中老年参观者占了大半。中医药博物馆特别为他们定制了做香囊的活动,把藿香、艾绒等药材打成药粉分装在10个药罐中,摆在咖啡吧供参观者自取。“可是药粉一下子就全被拿光了。”博物馆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微调了制作流程,派专人现场指导观众制作香囊,按需取料。这个活动还是很受大妈大爷欢迎的。”看来,培养成熟的参观者,还需要博物馆主办方花心思慢慢引导。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爱好者,把自己的爱好推己及人,通过志愿者服务,吸引更多市民走进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从2001年开馆招募讲解志愿者就得到了积极响应,有一批相对较固定的市民志愿者队伍,基本保持在300人左右,有些志愿者已经服务超过10年。刘德华在这里当志愿者已经有好多个年头了,已经退休的她每年要来服务100多次,“饮水思源,人要知足,要懂得感恩,要懂得回报社会。”她还把丈夫一起拉进了志愿者团队。来当志愿者的也有领导干部,房玲娣就是一个,她是水利专家、局级干部,工作忙碌的她经常晚上要赶飞机,早上却坚持来上岗,直接带着行李到科技馆讲解一整天,然后赶机场。健康职业学院的老师傅向东进入志愿者团队后,就在学校招募了一只小型团队,把同事、学生一起带来,“学生们需要这样的社会锻炼,让他们知道踏入社会之后怎么工作”,上海科技馆还成为不少刚毕业学生的毕业择业方向。
【编后】
播种
国际博物馆日来了,仔细研究了排片表,打算等“闹猛”过后再去静静欣赏。
途经博物馆,进还是不进?因人而异。我想感谢爸妈,从小就带着我一起去看画展逛博物馆。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80年代在跑马厅原址上的老上海美术馆欣赏的“法国250年绘画展”,第一次与巨幅的经典名画原作面对面,那种目不暇接,那种心灵震撼,至今打着烙印。
博物馆敞开大门,我们不妨带上孩子进去看看,也许从此就栽下了一粒种子,学会从博物馆里一窥大千世界的奇妙,渐渐地把进博物馆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养成了一种文化习惯。如果我们的博物馆里每天都像“国际博物馆日”这天一样,这才是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范儿”。 辛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