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崇明小伙黄俊杰,这些天正在环崇明岛自行车赛的嘉年华现场,招募骑游爱好者。
作为崇明骑车进藏第一人,开自行车青年旅社、成立崇明自行车协会……他的骑游梦想,因为多了一份责任,更加灿烂。
独自进藏
去年5月10日,黄俊杰和另一崇明骑友决定挑战中国最长国道318国道。《中国国家地理》对此的描述是“一条比记忆还要长的路”,它如“朝圣者般的孤独”。
从上海人民广场出发,途经江苏、浙江、四川等地,终点为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友谊桥,全长5476千米。由于骑友发生严重的高原反应,不得不提前返程,最终,黄俊杰独自完成这段挑战。
“平均每天骑100多公里,9小时,爬坡时速度只有5公里/小时,在藏民家、希望小学、救助站借宿。骑行了76天。”黄俊杰将照片打印出来,做成海报,那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进入海拔4659米的巴塘县时,一向自认为体力不错的黄俊杰也开始眩晕胸闷,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幸好,遇到了一行进藏的摩托车车友和一位轮滑进藏驴友,大家欢聚交流,重整旗鼓,就继续上路了。
“抵达海拔5248米的嘉措拉图时,那种心情放飞的感觉,难以言表。”黄俊杰说,“我突然感悟到,即便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仍有下一个挑战在迎接我。人生,哪有一帆风顺。”
打造驿站
骑行完西藏,黄俊杰回归到他在崇明建设镇的青年旅舍。这是一处为自行车爱好者开辟的“行者驿站”,取名旗云舍。“旗云”为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因出现时其形如旗,故称为“旗云”。在藏区流传着说法,见到旗云就好比见到了佛光、海蜃,有吉祥之意。
目前旗云舍有客房15间,能容纳60余人。到此的骑友可以K歌,打台球,享受崇明美食,另外旗云舍的墙壁欢迎广大骑友涂鸦留言。
不过,黄俊杰并不是为了赚钱。“住宿费每晚30元到60元,包含早饭,赚不了多少。我只是希望,这里能给来崇明骑游的车友,提供一个休憩驿站。”
实际上,黄俊杰还有一份工作,用那里赚到的钱,来补贴自己骑行的开销和旗云舍的运作。今年,越来越多的岛外自行车组织来崇明岛骑游,旗云舍便成为圈内人士的首选住宿地。
骑聚骑友
岛内有那么好的骑行资源,可是鲜为人知。“不要总写我过去的故事,得说说崇明骑聚自行车爱好者协会的事。”黄俊杰提议。
今年年初,协会成立,大家推荐最年轻的黄俊杰当会长,而年纪最大的会员,有六七十岁。“年轻人有朝气嘛,这个社会需要年轻人。”67岁的理事PeterYan笑言,“我在上海市区居住了40年,爱好骑车,是上海骑众协会的会员,一听说崇明有了骑聚协会,立马加入,现在,回岛骑游越来越多。”
最令黄俊杰自豪的事,不是个人进藏,而是5月24日协会第一次承办的大活动——中国不间断骑行挑战赛首站。这是拥有57个会员国的ACP(巴黎人力车协会)推广的不间断骑行活动,需在90小时内完成1200公里。黄俊杰介绍说,“华东地区第一次举办这样的比赛,我们崇明争取到了承办资格,国内最终选拔出来的骑手,要去法国参赛。”这些天,赛事推广和报名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当然,黄俊杰和他的车友们,也都摩拳擦掌准备参加。
“环崇明岛自行车赛举办了12年,我3年前从市区举家迁回家乡,就是为了投入自行车这项运动。”黄俊杰说,当初只是为了爱好,而现在,体会到了一份责任和压力,“崇明岛得天独厚的骑行环境,应该让越来越多岛外人士了解。所以,我们崇明民间的骑游人士,要努力将岛内骑游资源推广出去。”
黄俊杰梦想着,有一天,环崇明岛骑游路线和配套设施,能像台湾岛和海南岛一样,远近闻名。
本报记者 陶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