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站在莫奈的《印象·日出》前,面对万千听众,叫你来谈谈这张画,你会怎么解说?是不是想着要拿出足够的学养,来震慑住你的聆听者呢?
这样的毛病,我在很多的场合下遇见过。当然,其中确实有人具备真才实学,讷于言而敏于行,于是借用别人的词汇“语境”、“二元”、“向度”,把听众绕进云里,自己也在雾里不能自拔。
前两天,微博大V“顾爷”在上海书城签售《小顾聊绘画》,来者爆棚。他从籍籍无名到声名鹊起只花了大约半年时间,好玩的是,虽然他至今在艺术界并无声望,普通网友却已经将他视为艺术鉴赏的行家里手。
那么,我们可以看看他做了什么:在自己的微博中开设说画“专栏”,用讲搞笑段子的方式讲述西方美术史。不装内行,不玩深沉,富有幽默感和八卦精神,顾爷一条条图文并茂的“说画”微博,让网友直呼过瘾。
顾爷说,他聊画,不过是想给大家聊天时多一个“吹牛的题材”,艺术并不那么玄乎。他认为,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没必要去深究每幅画的技巧和绘画理念,毕竟,我们只是对大师的画感兴趣而并不想成为大师。
同样的道理,历史有多种读法,黄钟大吕未必人人爱听,易中天、当年明月的横空出世,让更多读者关注三国史和明史,功莫大焉。
小顾介绍《印象·日出》时,没说构图没说用色,而是说如果把画转换成黑色,红太阳就不见了,很神奇哦!
抽象的解说未必贴切,有些无厘头的旁白甚至有点“惊世骇俗”:逃犯卡拉瓦乔、人肉照相机莫奈、爱画乳房的雷诺阿、苹果男塞尚、舞女控德加等等……简直就是在严肃性的艺术理论前放肆地搅和,但正是这自制的“胶水”,把普通读者的目光牢牢地粘在艺术展厅里。有人就说,看了他介绍的莫奈,才真的想去莫奈特展看看。
时代发生大变化,话不投机的听众随时会切换频道,他尽可以去看电视、玩游戏或健身,为什么要来关注某个人的艺术创作呢?所以,我想,顾爷的火再次证明了这条道理,普罗大众在关注艺术时更爱“趣味”,而不是“专业”——传达信息的方式和信息本身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