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文化新闻·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谈E时代的戏剧批评
~~~——谈E时代的戏剧批评
~~~——谈E时代的戏剧批评
~~~——谈E时代的戏剧批评
     
2014年05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喧哗”中期待真知灼见
——谈E时代的戏剧批评
朱光

  新媒体时代的微博剧评、微信剧评和一些匿名发表于网络上的剧评人,在即时体现多元观点的同时,也引发了网络剧评是否能破解剧评困境的争议。在日前于上戏举行的《E时代的戏剧批评》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此展开激烈讨论。

  剧评 剧评人  皆处困境

  上海市文学艺术院原副院长邹平认为,剧评的困厄就是剧评人的困厄。如果剧评人不能靠写剧评生活,就没人愿意当剧评人。市作协主席王安忆认为,如果没有好剧目,就一定没有好剧评。北京媒体人徐健也同意王安忆的观点:“表面看是一片乱象,实则是戏剧生态内部创作少,让评论者无言。”剧作家赵耀民实话实说:“从创作者角度而言,总是希望被人赞扬的。”而剧作家、评论家的圈子又不大,熟人会私下交流真实观点,但是落字成文时,难免受人情所累。

  网评 匿名者  前途未明

  匿名在网络上率性地发表对剧目的真实评论是E时代的新现象。为了不在研讨会上“失语”,他们也通过递交文字表达了观点。“押沙龙在1966”认为,自媒体“快”而且“传播广泛”“反馈及时”“不设门槛”。但是其劣势也显而易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网络剧评碎片化、情绪化、随意化,无论是点赞还是吐槽,都显得“众生喧哗”。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胡志毅认为,“不能因为生活在E时代,就以E时代的标准来写剧评。”最令专家质疑的是“匿名”。戏剧理论家田本相认为,“剧评应该是实名制,因为剧评也是一门独立学科”。全国剧协副主席、剧作家罗怀臻认为,“匿名违背了剧评的底线,那就是真实,所谓文责自负。”

  无畏 剧评人  精神布施

  专家一致认为,剧评人要成为“无畏的精神布施者”。在当下大部分人未曾接受过戏剧系统教育的大环境下,普及戏剧常识,撰写启蒙式剧评,是具有专业背景的剧评人的当务之急。田本相教授也强调,学院派、专业人士应该以无畏的态度,投身到剧评中来,引导观众和读者,认识真正的好戏。徐健认为,专业剧评人要在秉持艺术良知的前提下,找到与观众之间的“对话性”。上戏戏剧评论工作室主任丁罗男教授认为,虽然在各种纷繁的议论中,剧评人被赋予来自圈内外、各环节的多重“期盼”,但是,真正优秀的剧评,应该对这个时代有着清醒的认识,既具有洞穿艺术规律的真知灼见,也具有了然观众心理的基本判断——这还需要在掌握写作手法的同时,长期不计回报地怀有慈悲心与无畏精神。      朱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纪念上海解放65周年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特稿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新民资讯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化新闻·评论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阅读/连载
   第A31版:新民健康/热点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别处风景/新民资讯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喧哗”中期待真知灼见
虽失之东隅 然收之桑榆
是兰自馨 无需“辉耀”
讣告
新民晚报文化新闻·评论A21“喧哗”中期待真知灼见 2014-05-27 2 2014年05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