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文化新闻·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评张艺谋新片《归来》
~~~——评张艺谋新片《归来》
~~~——评张艺谋新片《归来》
~~~——评张艺谋新片《归来》
     
2014年05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虽失之东隅
然收之桑榆
——评张艺谋新片《归来》
王纪人

■ 《归来》结尾一镜头

  □ 王纪人

  电影《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一些看过小说的人对电影大量删节小说的情节表示疑惑。我是先看电影再翻阅小说的,小说的情节确实较为丰富,描写了留洋博士、大学教授陆焉识的大半生,他先是在上海遭遇了一场由继母强加的包办婚姻,因为不满与“解放脚”冯婉喻的无爱婚姻,便远赴华盛顿留学,在过着纨绔子弟生活的同时居然精通了多国语言且学有所成。上世纪50年代,他被打成反革命发配到2500公里外的青海,先后被判处死缓和无期。妻子冯婉喻每月一信勾起了他对上海和家庭的无穷思念,于是逃离青海潜回上海,因此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更严重的后果。1979年,他终于回到上海。那节小说的最后一句是:“此时,我祖母的失忆症已经恶化,她悄悄问女儿:伊是啥人?”

  时空大大浓缩  

  电影舍弃了原著大部分的情节,仅截取其中陆焉识潜回家乡的故事加以发挥。主要情节是陆焉识真正“归来”后的一切,来自于小说那一节的最后一句。

  电影编导采取如此的策略,可能有其外部运作更为顺畅免得节外生枝的考虑。但就原著文本而言,它对陆焉识的大半生用的都是叙述人主观的叙述,且时序颠倒或交错,情节繁复,电影难以按照其脉络作较忠实的改编。电影如果不采取画外音的手法,很难保持原著的风格;如果用全知视点的客观叙述,似乎又缺少了什么,需要补充更多具象的情节和细节。编导可能出于外部和内部的双重考虑,才决定把小说中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跨度缩短到最后的十多年,把横跨上海、华盛顿、青海三地的地域空间压缩并易为以北方某个城市为主,这样电影的时空就大大浓缩了。

  意象反复渲染

  这部片长为111分钟的电影,其主要内容就是点题的“归来”和由此生发的剧情。第一次“归来”实为潜逃,因为女儿的告密使陆焉识和冯婉喻失之交臂。陆焉识因此变成了“逃犯”。冯婉喻倍受惊吓和打击,夫妻重逢的梦想在咫尺间归于幻灭。女儿并未因为“大义灭亲”而得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主角吴清华的角色,最终离开剧团成为普通的女工。第二次才是真正的“归来”,但冯婉喻却偏偏患了失忆症。她认识邻居和被她拒绝进门的女儿,但还记得“5号”是丈夫归来的日子,每到这一天便兴冲冲地去车站迎接。但当丈夫出现在她面前时却认不出来,以致使陆焉识人虽归来却有家难回。

  大量删除原著情节,使电影具备了简而又简的极简主义风格。在这种极简主义中,有限的情节高度集中,在高密度的凝炼中,“归来”的意象被反复渲染和叠加,甚至成为荣格所说的原型。第一次是在火车站天桥的两端隔空等待和寻找,夫妻俩在被跟踪包抄的险境中拼命呼喊奔跑期待相逢,却在接近的一刻被拘捕。第二次虽然恢复了自由,看似可以转悲为喜,一家团聚,无奈妻子的创伤性失忆,导致漫长的痛苦有增无减。电影为陆焉识接近冯婉喻,以唤起她的记忆设计了多种假扮的角色,如钢琴调音师、读信者等。《渔光曲》的琴声似乎唤起了她的碎片记忆,陆焉识未曾发出的信件,也在朗读中触动了她的柔情。然而,种种努力仍归于零。以致当某个月“5号”她又要去接站时,陪同她去的竟是举着“陆焉识”牌子的陆焉识本人。这最终的结尾,成为这部极简主义的电影最浓墨重彩且意味深长的影象。

  《归来》删去了原小说大量的情节,也换掉了颇为触目的书名,却失之东隅而收之桑榆。

  悲剧意味浓郁  

  《归来》既是一部极简主义风格的电影,又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意味的作品。它以颇为含蓄的手法揭示了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创伤性历史,任何一个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都会以自己的记忆来补充它的含蓄和简约。当然,对于年轻的观众来说,也可能因其简略而带来接受方面的某些障碍,多数外国观众可能更是难以理解一个知识分子这样的经历和遭遇。这似乎更能说明,不应该让这段历史失语或被失忆。  

  《归来》的创作团队是强大的。编剧邹静之是目前中国最著名的电影编剧之一,小说原作者严歌苓也加盟编剧。许多一线演员在这部电影中甘当惊鸿一瞥的绿叶。饰演女儿的新人张慧雯本是跳民族舞的,但在剧中屡屡展示的芭蕾舞技着实令人惊艳。最应该称赞的自然是饰演男女主角的老戏骨陈道明和巩俐。有人说陈道明的腮帮子动一动都有戏,我说巩俐不动也有戏,这都是很高的境界。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归来”的剧情中,演绎了一个纯粹由于外力作用而破碎了的家庭,他们勉力去缝合,却由于一方的失忆而以失败告终,但另一方却不离不弃地始终坚守。导演张艺谋这回是真正地洗尽了商业片的铅华,在这部艺术片中演绎了一次魂兮“归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纪念上海解放65周年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特稿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新民资讯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化新闻·评论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阅读/连载
   第A31版:新民健康/热点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别处风景/新民资讯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喧哗”中期待真知灼见
虽失之东隅 然收之桑榆
是兰自馨 无需“辉耀”
讣告
新民晚报文化新闻·评论A21虽失之东隅
然收之桑榆
2014-05-27 2 2014年05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