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5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透视中国年龄文化
郝铁川
  郝铁川

  西方人对自己的年龄是非常保密的,见面不能随便问及。尤其是女性24岁之后就再也不会把自己的真实年龄告诉别人了。中国人过去没有这一习俗,不介意询问年龄。可以直接地问对方:(问老人)高寿几何?(问女孩)芳龄几许?(问一般人)敢问贵庚?也可以拐弯抹角地问:“文革”开始那一年您多大了?您哪年读小学的?得到答案后,只要简单地加以推算,即可获知对方年龄。

  中国人见面不仅可以问年龄,而且还给不同年龄赋予了西方人所没有的林林总总的称谓。例如: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男孩7岁称龆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7岁称髫年,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出嫁年龄称摽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天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耄耋之年,100岁为期颐之年。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0—20岁为夭折,21—30岁为短寿,31—40岁为强寿,41—50岁为艾寿,51—60岁为周寿,61—70岁为稀寿,71—80岁为耋寿,81—90岁为耄寿,等等,不一而足。与西方讳言年龄相比,中国则存在一种独特的“年龄文化”现象。

  中国古已有之的年龄文化,具有很多优点。一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敬老传统,如古稀之年意指要珍重老人,杖朝之年是指允许80岁老臣拄着拐杖上朝,期颐之年是指这时饮食起居期有待子孙奉养照顾了;二是体现了中国对增进人的社会化程度的重视。从婴儿、襁褓、孩提(指可以举抱了)、齠年(换牙齿了)、黄口(指还像黄嘴小鸟那样不成熟)、舞勺之年(指可以习舞)、舞象之年(指可以习武)到弱冠(指可以当兵服役),女性从髫年(还没有发型)、金钗之年(有固定发型了)、及笄之年(有特定发夹了)、碧玉年华(月经始来)到摽梅之年(女子该嫁了),显示了一个人怎样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了社会人,而孔子提出的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更是表现了对增进人的社会化程度的追求。

  但时至今日,古已有之的年龄文化也日益暴露其时代缺陷。一是过度用社会性压抑人的私权。年龄属于人的隐私,不要随便问及是为了防止年龄歧视,损害平等原则。二是有过度论资排辈的倾向。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过去是乡土社会,由长老按传统习惯处理日常问题。重视年龄旨在区分长幼,长幼之序则是长老管束后生的依据。但在现代社会,各个年龄段的人各有其长,要发挥好各个年龄段的人的作用,既要老有所为,又要奖掖后进。大家坚持真理,平等相待,互补共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纪念上海解放65周年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特稿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新民资讯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化新闻·评论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阅读/连载
   第A31版:新民健康/热点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别处风景/新民资讯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透视中国年龄文化
吴湖帆青绿山水之情深
白天鹅
钱学森的家教
悟性
一个人与一座城
绣球团玲珑
新民晚报夜光杯A28透视中国年龄文化 2014-05-27 2 2014年05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