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7月0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师伉俪:面塑与微雕共舞
马信芳
赵艳林与她的小面人
大师之家研面塑
张学良百岁寿辰创作的微刻面塑《百寿翁》(复制品)
赵艳林、陈恩华《纨扇图》(微刻面塑)
  文/图 马信芳

  《圣经》里有上帝用泥造人的神话,而生活中确有人用她“神奇之手”,将面粉捏出各种人物。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中,一套栩栩如生的《红楼梦》系列人物已是珍贵的藏品,它的创作者叫赵艳林,上海工艺美术大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上海面人赵)”的传承人。赵艳林的爱人陈恩华,象牙细刻艺术家,也是非遗传人。在上海,一个门洞里诞生出两位工艺大师,恐怕屈指可数。

  1 微型面塑令人惊叹

  赵艳林,73岁,海上面塑第一人,“面人赵”赵阔明的女儿, 1959年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随父学艺。她擅长古装戏剧面塑,在突破“千人一面”中开创了琥珀面塑、娟人面塑、糕点装饰面塑和大型场景面塑等一系列作品。《金陵十二钗》《白蛇传》《梁祝》等作品广受好评,不仅在各大工艺美术展览中不时亮相,而且在接待外宾中频频表演。赵艳林以她精巧的手,不用放大镜,也能捏出核桃壳和火柴盒内的微型面人,高度仅1厘米,这样的绝技令海内外观众惊叹不已。

  数十年来,她应邀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讲学及献艺,其作品多次获得轻工业部和上海市旅游产品奖;2008年在澳大利亚雕塑系列(面塑创作)国际联展中获特等金奖。自1960年至今,赵艳林已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和各区少年宫及学校培养了数千名青少年面塑学生,被上海市教委聘为艺术顾问,并授予“优秀指导员”称号。

  2 “欢喜冤家”携手至今

  赵艳林的爱人陈恩华,象牙细刻艺术家,2005年同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同时还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细刻薛(佛影)派微雕传承人”。

  “你们两个是怎么认识的?”我不由打听起来。

  “我们是同学,又是同事。”陈恩华笑着说起了恋爱史,“我是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招收的第一代学生,学象牙细刻,老师就是当代细刻名家薛佛影。当赵艳林进入研究所后,因为同一个单位,彼此了解,慢慢就好上了。”“就这么简单?”我似乎不满足。赵艳林笑着说,“就这样。不过说实话,当年陈恩华很刻苦,我喜欢对艺术有追求的人。”赵艳林、陈恩华的家四年前搬到了浦东。但大师家,并不宽敞,客厅里两个玻璃橱柜,一个放面人,梁祝、钟馗、霸王别姬……在灯光下泛着瓷釉的光彩;一个放微雕,一根头发分成四面,每面刻上“每逢佳节倍思亲”加落款共11字,四面以楷草隶篆四字体,总共刻下44字,可谓鬼斧神工。

  “这柜子是搬来浦东才买的。以前住房小,所有作品都堆在床底下。朋友们看见,一直笑话我。”赵艳林毫不忌讳地谈着过去。“我们两人干的都是手上功夫,忙时几乎没法做家务,所以年轻时常常为没人烧饭、打扫卫生而争吵。”“吵得厉害时,都说要离婚,大家各找一个会做家务的人。”陈恩华补充道。“但最终还是离不开,欢喜冤家做了40多年。”赵艳林直指老爱人,陈恩华笑着直点头。

  “说实话,老陈真的帮了我不少。”赵艳林至今不忘感激。为使妻子能安心创作,陈恩华甘当后勤,常忙里偷闲,为妻子准备材料,制作道具。为寻找不使面塑霉变的原料,陈恩华骑着“老坦克”到上海化工研究院、有机研究院,向工程师寻求办法。

  陈恩华慢慢也学会了捏面人。一次,赵艳林身体不适,只能请老陈去少年宫辅导小朋友。“当我回到课堂后,学生还惦记着他。原来,他揣摩小朋友的心理,教他们发挥想象,捏水果和动物,大家兴趣盎然。”赵艳林说,“这方面,他比我厉害。”自此,她“恶补”动画片,除传统故事,忍者神龟、变形金刚、天线宝宝等也成了辅导学生的内容。

  3 海派面塑第三代传人

  1996年,深圳红荔书画馆馆长黄南美收到朋友蒋伟国的来信,300多字的信中不仅希望两岸通往,且直言想回故里看家乡。因与黄南美有师友关系,赵艳林和陈恩华知道这封信时,促动了两人合作做个面塑的灵感。于是,微雕面塑《嫦娥读信》应运而生。一个飘飘似仙的月中嫦娥,手捧书信正在细读,这是赵艳林的拿手好作。而嫦娥手中的信纸,却用象牙制成,只有一个小手指甲大小,上面却刻上了蒋伟国给黄南美的那封300多字的信,陈恩华临摹得如真迹。面塑底座上还有两行字:“古时嫦娥思人间,今日台胞思故乡”。“不得了!”蒋伟国收到这个作品时赞不绝口,称道:“其构思之深邃,功夫之细巧,叹为观止。”

  赵艳林的儿子陈凯峰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现在是四平中学的美术教师,如今是上海“面人赵”的第三代传人。作为美术老师,陈凯峰已将面塑引入日常教学,10年来培养了数千名爱好者。四平中学是所航天科技特色学校,当杨利伟等宇航员做客学校时,大家对航天服和宇航员产生了强烈兴趣。陈凯峰因势利导,慢慢引导学生从“头”做起,抓住杨利伟的脸部特点,成功做出了面人宇航员。后来杨利伟见了,连说像。说到“传承”,陈凯峰很有信心。网络时代,传统工艺完全能借助科技与时俱进。他与母亲商量后,开设了“面塑网站”,通过视频免费远程教学。赵艳林笑着说,在儿子的支持下,他们已在网上收了很多学生。大家学得很认真,积极性特别高。“捏面人就像玩橡皮泥,是成长的天性。‘面人赵’的大门永远向你们敞开。”

  在赵艳林的代表作品中《金陵十二钗》有口皆碑。曹雪芹笔下的12位美女,各具姿态,富有神韵。近年来,在儿子的启发下,一个创作“海上十二钗”的念头油然而生。赵艳林说,由于近年来国产面粉“纯度”减低,致使在色彩和开裂上极难控制。于是在儿子和丈夫帮助下,家里成了化工实验室,研制新材料。因为做这“海上十二钗”,她希望至少30年不变色、不裂、不霉、不蛀。去年,他们首个作品问世,构思源于曹禺名作《日出》,陈白露成为其原型。一个坐在沙发上,悠然自得打着电话的海上名媛脱颖而出。《海上十二钗》继续创作中,海派面塑将再写新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文娱新闻
   第A06版:新民资讯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人才专版/招生培训
   第A12版:东方大律师
   第A13版:新民法谭
   第A14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5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6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7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8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连载
   第B06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金色池塘
   第B13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B14版:广告
要闻
大师伉俪:面塑与微雕共舞
旧仓库翻新建老年活动室
杨浦举办阳光奶奶布艺画展
气排球项目受老年人欢迎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B12大师伉俪:面塑与微雕共舞 2014-07-06 2 2014年07月0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