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争论莫衷一是
对于“阿富根”该不该缩水?认为“阿富根”应该缩水者主要理由有三——
■ 这一当年的名牌节目在听众中的影响力已今不如昔,收听率不高,就表明节目已面临创新能力不足的困境;
■ 这一节目毕竟是新闻服务类节目,与正在走向专业化的戏曲广播频率在定位上不符,让它去承载弘扬传统民族戏曲的责任显然是不合适;
■ 我们不能把保护沪语的重任仅仅押在这么一个老牌节目上。
据SMG东方广播中心负责人王治平介绍,在整个广播节目中,音乐类、谈话类、资讯类、戏曲类都有沪语节目共18档,其实总量是不少的。再说,国家对语言有规范化的要求,对于方言节目,还是要有所控制的。
反对缩水者认为,创办于1961年的“阿富根”最早名为《阿富根谈生产》,是上海历史最为悠久的沪语名牌栏目,虽然如今整个上海广播中共有18档沪语节目在播出,但“阿富根”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沪语主持人叶进、肖玲的沪语说得十分标准、纯正,具有标杆意义,不是其他沪语节目主持人可以相提并论的,他俩被圈内称为“沪语广播大熊猫”。
硬拔高造成困境
据悉,两年前“阿富根”从792都市广播迁至戏剧曲艺广播时,原先就是一档周播节目,只是当时流行沪语节目,才由此从周播节目变成了日播节目。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两年前“阿富根”的大扩容,其实就不会有今天的大缩水。但大扩容之后,节目创新其实没有相应跟上,于是,就造成了今天的尴尬。
上海曲协副主席、《滑稽王小毛》编导葛明敏认为,两年前大扩容其实就有点硬拔高。因为,沪语主持人叶进、肖玲虽然语言不错,但与如今许多年轻广播人集采、编、播于一身不同的是,他们的弱点仅仅是一名沪语播音员,如果编辑力量给他们配备不足的话,就会造成节目质量难以提高的困境。但实际上,现在“阿富根”节目只有一名外聘兼职编辑,力量明显单薄。如今节目收听率不高,其实就是一种最直接的听众反应。
更严峻后继乏人
“阿富根”该不该缩水,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定,而不能仅仅因为它是在说着沪语,就认为缩水就是不重视沪语。再说,缩水与停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说,节目根据市场需求旺盛就可适当扩容的话;同理,听众反应冷淡了也可适当缩水。就是名牌栏目,也不能总躺在昔日功劳簿上,如果不进则退,同样不该享有豁免权。缩水,也许会成为推动“阿富根”走向创新的一帖警醒剂。
但更严峻的问题是,叶进、肖玲一个明年退休,一个身体欠佳,沪语主持人已面临严重的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缩水其实就有这方面的无奈。他俩是当下沪语节目硕果仅存的两位专业沪语播音员,如果给他们配足编辑力量的话,相信“阿富根”节目质量会有提升空间。但岁月匆匆,如果当他们相继离开播音室,纯正的沪语广播真的将面临失传危机。比“阿富根”缩水更值得关注的应该是“阿富根”的接班人问题,这对如何保护沪语更具深远意义。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