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镇位于青浦区白鹤镇,唐末始置,是一种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的军镇。至北宋宝元、嘉祐(1038-1063年)年间,由于政府对镇北吴淞江支流采取裁弯,形成了以青龙镇命名的青龙江,促成景祐年间青龙镇职能向商业贸易转化,并改由文臣理政事,为青龙镇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元丰五年(1082年)陈林《隆平寺藏经记》载:“青龙镇瞰松江上,据沪渎之口,岛夷、闽、粤、交广之途所自出,风樯浪舶,朝夕上下。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所会。”时商业发达,贸易兴盛。熙宁十年(1077年)青龙镇税收占到华亭县的一半还多,是当时秀州地区九个税场中商业最繁荣的一个市镇。
至南宋初年,青龙镇贸易进一步发达,海商贾人密至。据《松江府志》记载:杭、苏、湖、常等州来的船月月有;福建的漳、泉,浙江的明、越、温、台诸州的船,每年要来两三次;广南、日本、新罗、大食(泛指阿拉伯地区)、阇婆(印尼爪哇岛中部)、三佛齐(印尼苏门答腊岛东部)、交趾(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篷丰(今马来西亚彭亨)等地的船只,每年都有往来,出现了“人乐斯土,地无空闲”的繁华景象。时镇上水网密布,灯火万家,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享有“小杭州”之美誉。
2010-2013年,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对青龙镇进行了多次调查与发掘,取得了许多新发现,使这座淹没于地下数百年的港口重镇正逐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初步调查发现唐代青龙镇的范围约6平方公里,至宋代扩大至20余平方公里,呈快速扩张之势。考古发掘出唐宋时期的铸造作坊、建筑基址、水井、灰坑、墓葬、炉灶等多种遗迹,并出土了鹦鹉衔枝绶带纹铜镜、铁釜、铁提梁鼎、木雕饰件及来自越窑、长沙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吉州窑等窑口的可复原瓷器2000余件和大量的碎瓷片。这些发现反映了当时青龙镇人口繁盛、贸易发达的情形。
在历年发掘中,出土了较多的长沙窑外销瓷。其中一件长沙窑莲瓣纹碗,碗身施青黄釉,碗内施褐彩和绿彩,构成花卉图案。这种构图具有鲜明的域外色彩,在长沙窑窑址及扬州有少量出土,但海外发现较多,多销往阿拉伯地区。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域打捞的“黑石号”沉船中发现的长沙窑瓷器中,有不少类似纹饰的碗。由此也可证实青龙镇是重要的国际性贸易港口。
如今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上海港,其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传承有自,并不断开拓创新。
上海地区多座古塔的地宫、天宫及宝珠内装藏有珍贵的文物。
十日谈
申城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