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我的心”
觉培法师推荐我去佛陀纪念馆走一圈,“能看到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就是佛教化入生活最典型的例子”。她告诉我,星云大师认为,佛教受到社会最大的扭曲与误解,就是把佛教当成是度死的宗教,一般人不知道佛教平时有何用,总是等到人“死”的时候才想到需要佛教诵经超度,致使佛教难以融入“生”活里。为了引导人们重新估定佛教对人生的价值,他在佛陀纪念馆里设计了一套“人生礼仪”,希望家庭在婴儿一出生时,就到寺院取名,求学时行入学礼,成年有弱冠礼,结婚时有佛化婚礼,生日有祝寿礼,甚至往生佛事也能依佛教礼仪举行。佛陀纪念馆的“五合塔”就是举行佛化婚礼的所在,内部陈设典雅而喜庆,一张几十年前的黑白老照片尤其吸引人,朴素佛堂背景下,一对穿西式礼服的新人正在互相行礼,中间站立着年轻的星云大师。五合塔义工告诉我,那是师父证婚的最早一次佛化婚礼。1951年,星云大师正在宜兰弘法,“政工干校”的军官李奇茂准备和宜兰铁路局运务段段长张文炳的女儿张光正结婚,张文炳是虔诚的佛教徒,因此找来星云做证婚人。如今60多年过去,李奇茂马上要90岁,佛光山打算邀请他来佛光山祝寿。
符芝瑛最近几年回台北担任《人间福报》社长,家人都在上海,她平均两个月才回家一次。星云大师见了面常常催促她,“快把手上事情处理一下,回去看看家人”。皈依佛教也改变了她对生老病死的观念,爸妈还在的时候,她就带他们去了趟基隆极乐寺,去看百年之后的地方。爸爸说,这地方不错,面海背山,很光亮,而且这里离台北很近,以后你们来看我也很方便。就买了两个位子,他们过世后依言安葬在了那里。现在只要有空,她就坐半个小时的火车去看他们。她告诉我,爸爸走的时候,佛光山的法师过去念佛8个小时,他是笑着走的。这些点滴让她觉得,人间佛教不给人很多压力和束缚,很人性,很温暖。
“人间佛教有点像是儒家,未知生,焉知死。我们有家庭,有子女。传统佛教说,你要把这些东西都丢掉,现世的东西都是丑恶的,你去求神拜佛的目的是为了到一个美好的未来。星云大师不是这样,他说,如果人活在世界上,没有人结婚,没有人繁衍后代,人不就绝了吗?既然已经选择了有婚姻,有孩子,那就把你的角色做好。夫妻家庭关系很好,孩子教养得很好,你自己就是一个佛国。如果你的生活都处理不好,去求佛不是太远了吗?”
我们在佛光山几日,星云大师正在日本为分院选址,之后直接飞去了宜兴大觉寺主持国际素食博览会。又到宜兴,才见到了行程匆忙的星云大师。他已经88岁,被弟子们用轮椅推着,但在众人面前,一直保持脊背挺直,面容微笑,像是一尊弥勒佛。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忙碌?他答,做和尚没有假期,没有薪水,但是,忙就是营养,就是欢喜,只想把零碎的时间都给人利用。每天一个人做五个人的工作,工作以来60年,一生等于活了300多岁。
符芝瑛形容,星云大师目前的状态已经是行云流水,不会拘泥于什么该说,什么该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就像禅师所说,以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之后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则“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他的日常生活也比较随顺了。每天很早起来,先把纸笔铺起来赶快写几张字,访客来了就搁下。访客间隙的零碎时间,就口述一篇文章,或者交代一些事情。至今,佛光山仍然找不到他专门的书房、办公室,只有一个法堂,吃饭、写字、办公都在这里。里面一张椭圆形长条桌,绕上一圈可以坐20多人,桌边时常围得满满的,弟子们像是看诊一样,各自说出病因,师父一一诊治。
在宜兴的一场见面会结束,年迈的星云大师需要短暂休息。隔着玻璃门,看到他被弟子们推着在房间一圈圈转,闭目养神。我问符芝瑛,有没有跟星云大师谈到过死亡?符芝瑛告诉我,师父年纪这么大了,未来有多少时日,大家心里都有数。作为佛教徒,每天清早起来,就已经准备太阳要落山。睡一觉起来,就知道,太阳又要出来。有人说:“师父你年纪大了,应该多休息。”星云大师说:“休息,以后我躺下来休息的时间多着呢。”可见他对这些事情是很豁达的。如果说星云大师还有什么心愿的话,就是心心念念把一生的思想和实践不断铺展下去,尤其是回到大陆来。
占地2000多亩的宜兴大觉寺,就是星云大师在2000年后复兴的,也是佛光山祖庭。进入山门,就是群山环绕中的宽阔山门大道,既让人感到丛林的幽静,又有佛光山的人间性格,而且看上去又比佛光山本山壮阔很多。星云大师自述,他是扬州人,幼年在南京栖霞山拜志开上人为师,师父告诉他宜兴大觉寺才是祖庭,但直到21岁才回到大觉寺,那时候仅存前后两殿、几尊佛像了,周围都是农田和水洼,一派破败景象。到了21世纪初回乡探亲,才有机会复兴祖庭。他只对当地政府提出一个要求,不卖门票。“因为佛教和信徒之间的往来,不是商业关系,当然不能银货两讫;在佛教里有‘添油香’制度,自由乐捐跟收门票是不一样的。”
这届素食博览会,就设在大觉寺内。佛光山的素食名声在外,这几年渐渐发展为国际性的素食博览会。我曾在佛光山台北道场尝到一碗豆浆面,念念不忘。其实食材仅用豆浆、白菜、香菇、炸豆包,没想到汤的味道那么好。据说这是星云大师亲自传授、指导的创意料理,号称佛光山招牌的“佛光面”。在三联书店刚刚出版的《和星云大师一起吃饭》中,佛光山典座觉具法师讲述,第一次为星云大师煮面时,十分用心地加了很多料进去,没想到大师吃都没吃就说:“这一定是不会煮东西的人煮的。一个会煮东西的人,是不会用这么多的材料来掩饰自己的不足的。”星云大师因为早年弘法时曾饱受饥饿之苦,后来便十分重视“给人吃饱”,并视为一种度众法门。佛光山早期,星云大师一度亲自煮面给信徒吃,有“一碗面煮出一个佛光山”的佳话,所以他对于煮面一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汤头只要用心,就可以使一碗简单的面,变得美味可口。在佛光山,我还体验了一次千人“过堂”,也即佛门午斋,这是每日的五堂修行功课之一,须“食存五观”,处处小心,念念分明。吃饭要端坐,静默,碗盘要放在桌子的什么位置,什么时候开始吃,吃完碗底要光亮可鉴,一道道程序都十分严格,这样吃到的每一口食物都来之不易,因此格外美味。就像星云大师所说,体会到清净心地最重要,吃不吃素都只是一个形式了。
宜兴素博会之后,星云大师又将开始在大陆几地的“一笔字”巡展,这是他在大陆与公众结缘的主要方式。在大觉寺,随处可见微缩版的星云大师手书马年寄语“骏程万里”,喜欢的话可以随时取走留念。“一笔字”展览中,还有“正命”、“无尽藏”、“行走山河”、“有您真好”等字句,书法谈不上多么精妙,但里面蕴含的智慧和心意让人感动。星云大师曾说,他晚年因为眼睛看不清楚,不能看书,也不能看报纸,做什么事好呢?想到一些朋友经常要他签名、写字,干脆每天规定自己写上50张字,与人结缘。之前在台湾,几百张字被信徒买走,甚至“成就了一个西来大学”。因为看不清,只能凭感觉,对准了中线,便一笔到底地一次写完。如果一笔写不完,第二笔要下在哪里就不知道了。不管要写的话有多少字,只有凭着心里的衡量一笔完成,所以叫“一笔字”。他对人说:“不要看我的字,要看我的心。”
摘自2014年27期《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