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企稳影响有限
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数据显示,经济出现企稳回升,但陈李认为,虽然经济短期企稳了,但只是短期。长期有没有企稳,还很难说。
回头我们看这三年,2011年到2013年,2011年有一次短期的经济企稳,出现在年中,当时股票市场指数反弹了30%;2012年年底的时候经济企稳,正好配合了RQFII大规模发行,2012年12月到2013年初指数涨了20%。2013年7月、8月有一次企稳,指数涨了10%。从2011年到2012年、2013年,每一次从股市涨幅是30%、20%、10%,市场对短期经济企稳的反应越来越小,除非你能证明我们经济不是短期企稳,是未来三年五年都企稳,否则的话指数的反应总是会越来越小。
所以市场担心的问题是,现在短期企稳了,未来呢?
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下半年的市场?陈李认为一个是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关于房地产销量下降、关于房地产投资的下降以及未来房地产泡沫有没有破灭,至少有成百篇的策略报告或者宏观报告。房地产的低迷与否,已经不会对这个市场产生更大的影响。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被一百篇报告讨论的因素,还会在这个市场上面产生很大的波澜。
第二个因素信用违约,去年下半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无数的宏观经济学家和策略师已经讨论过,会有多少债务违约,有多少信托违约,这些违约有多少风险问题。同样道理,讨论非常多的因素对市场冲击不会很大。
影响经济的负面因素
陈李想讨论大家没有充分注意的因素,往往才可能是影响下半年很重要的因素。
第一个没有被充分考虑过的负面因素是通货膨胀。如果今天问经济学家,大多数说通货膨胀不会是一个问题。
但如果你看CPI这个篮子,你会发现这个篮子里面的很多东西都会风险,比如说猪肉,母猪的存栏量已经下降到历史低位水平,猪肉下半年反弹概率很大。其次粮食里面有一个很奇妙的厄尔尼诺因素干扰,粮食的价格有上行风险,而没有下行风险。第三个大宗商品。在过去一个半月,铜、原油的价格已经反弹了8%。而这些因素一定会对物价产生影响,所以,存在物价反弹的因素。
第二个没有被充分讨论的下行因素是股票供给。这个大家可能感觉很搞笑,因为证监会已经公布了下半年IPO数目限制在100家,所以股票供给受到限制。但是,上半年股票市场再融资1到5月份有2730亿,同比去年增长了43%。如果股票再融资假设下半年和上半年一样,加上IPO,那么我们今年股票的供应要比去年至少大45%到50%。你说股票供给减少了吗?一点都没有。还有银行的再融资规模也很大。
市场忽视了沪港通
对于上行的因素,陈李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是沪港通。大家都低估了沪港通的能量。海外讨论的热火朝天了,国内冷得要命,基本上没有人说这个问题。一些人认为QFII在A股12年了,也没有发生很大影响,海外投资人在我们这是很小的比例,我们是一个封闭市场。但是他忽略了一些事实,这些事实是:
第一,QFII在过去12年的总额度是550亿美元,沪港通一年的额度是380亿美元,两年的沪港通的额度就超过了12年的QFII的总额度,你说这个额度大吗?
第二,QFII这550亿美元,可以买债券、股票、可转债,甚至买货币市场基金。沪港通只能买上证的568只股票,它非常集中。比如说我们猜,QFII现在这个额度里面,可能只有3/4是股票,1/4是债券,这么看股票的额度更打了一个折扣。沪港通纯的干货的额度很大。
第三,说起来买上海的568只股票,但因为老外投资人投资的风格、投资的纪律,只会买一些比较透明的,盈利比较稳定的大市值股票,他不会考虑那些小股票。他们可选择的标的更少,远远小于568只。如果三千亿人民币沪港通额度集中在少数股票上面,这个影响力陈李觉得终究会从量变到质变。你觉得可能没有什么影响,有一天当你发现有影响的时候,已经晚了。
第四点,看看我们周边的市场,日本、韩国,日本很特别,这个市场60%的交易量由国外投资人发生的,30%是散户,10%是国内机构。韩国最大的150只或者200只股票,交易量一半以上由海外投资人发生的。
所以,对于大盘股来讲,沪港通可能是重要的催化剂。未来新增资金可能会冲击一些相对的中大盘的股票。过去三年A股市场一直是一个存量资金主导的市场。过去三年只有一次有典型的新增资金的注入,推动了一次很重要的风格变化,2012年的12月,当时发行了RQFII,RQFII最早的四个产品都是ETF,都跟随指数的,30%的RFII的资金都投向了权重股,一下子在一个月内有一二百亿的资金都买了金融、银行。所以2012年12月到2013年1月银行股涨了40%,指数涨了20%,那是唯一的一次有增量资金进来,带来了市场冲击。
现在对于A股投资者来说,就是看这一次沪港通有没有增量资金进来,能带来多大冲击?如果有的话,你必须提防。本报记者 连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