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项承载着国家战略任务的重大改革倒逼上海不断创新,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上海已经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以改革突破发展瓶颈是上海今年第一紧要的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表示。
热议话题
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司法改革
记者翻开新出炉的“成绩单”:今年上半年,本市新设企业户数、注册资本总额增长之快近年来少见;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预计上半年经济增长7%;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上半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3%和10.7%,高于去年同期。
面对成绩,与会同志们的神情并不轻松。作为今年改革的重中之重: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司法改革试点成为全会的热议话题。
前不久,2014年版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出台,开发度、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但年内就要拿出首批制度创新成果的时间表,让“试验田”的“耕种者”们不敢懈怠。市委委员戴海波表示,深化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要站在全国战略的高度,突出制度创新,围绕建设一个公平统一高效的制度框架,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以负面清单等为抓手,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在年内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验成果。
作为一名在司法战线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政法”,市委委员陈旭欣喜地表示,这次司法改革体现了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从中看到了建立起更加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制的希望。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官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法治是人类社会迄今最好的治国理政办法。他认为,这次司法改革的整体设计是好的,真正触及到了体制问题,但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现实难题,特别是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必然会带来员额减少、待遇不同等问题。“我们有信心根据中央和市委的要求,推进司法改革取得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对领导干部作风提出更高的要求。“作风过不过硬,敢不敢担当,关键还是干部的头脑、肩膀和脚跟的问题。”全会上,韩正的“作风说”引发与会同志的强烈反响。针对韩正提出新形势下出现的“四个不适应”,市委委员孙继伟认为,这说到了一些领导干部的“软肋”。他曾在漕河泾开发区考察时学到“真经”,开发区通过“e漕河泾”的互联网平台,员工上地铁时通过网络订油条豆浆,到公司前台就可拿到。“传统行业、开发区必须转型发展,适应互联网迅猛发展和科技快速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冲击。”
积极探索
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民生改善
越是深化改革,越是加快结构调整,越要重视民生工作,切实改善民生,这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旧区改造与改善百姓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市委委员翁祖亮说,闸北区积极探索用群众工作统揽和推进旧区改造,宣传发动群众,团结服务群众,以“零差率”为目标,倒逼旧改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公益,有效推进了房屋征收工作。“我们今年的全年目标是4000户,现在已经完成3935户,可以说上半年基本完成了全年的任务。”
改善民生同样需要创新,要更多地通过市场办法、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民生改善。列席全会的施小琳说,比如,要善于借用信息技术,加强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确保救助工作公平有效;又如,现在正在建设的“五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要发挥市场在养老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政府在其中起到的是保公平、兜底线的功能。
城市安全有序是人民群众的第一需求,也是最大的民生。对此,列席全会的应名洪表示,在当前反恐的形势下,地铁安全不容忽视。申通地铁正在加强安全体系建设。“‘9·27’以后,我们通过声波和射频技术,解决了在无信号安全保护下的防撞问题;通过自牵引技术,在车辆运行失电的情况下,使车辆能够自行运行1公里,保证在车站疏散乘客。”
本报记者 宋宁华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