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空腹体检之后,走进医院对面一家小面馆。单开间门面,倒蛮干净,要了一碗素浇面。
午市还未开始,就我一个食客。店堂里只有一位服务生,是个十八九岁的外地姑娘。一对一,面对面,这样的服务应该是可以满意的。然而,一口也咽不下去,有股“馊”气味道。姑娘第二碗端上来,“换汤不换药”。可能是气温高,面条已变质。我要求退款。姑娘说:“我们张总规定,不好退钱的。”
这时,进来一位年近半百的阿姨,一件湖绿色短袖衬衫,鼻梁上搁一副墨镜,蛮时尚的。“张总,这位客人要退钱。”姑娘说。
“哪能一桩事体?”张总问。
还未等我说完,她一口拒绝:“朋友,侬懂格呀,食品吃过了勿好退格。”
“你的面已经变质,勿吃哪能晓得呢?”
她竟然一转身,把我晾在边上。有三个客人走进店堂,她迎了上去。姑娘悄悄告诉我:“李总来了。”姑娘把一个两鬓斑白的男子领到我面前。他的态度出乎意料:“可以退格。”
“啥个闲话!”张总一步跨过来,“人家都是老公帮自己老婆,侬独吃自家人,啥个路道?”
恍然大悟。张总李总原来是一家门,标准的夫妻老婆店。连同一位跑堂,一位下面的厨子,全店4个人,设两位总经理,比例也实在高了一点。不过,社会上一大批只有几个员工的小微企业,总经理、副总经理大都是配齐的。即使个别皮包公司,“枯庙旗杆独一根”,拿出来的名片也是“总经理”。
商品社会讲“包装”,现在有很多“总经理”都是包装出来的。现在有一些不大不小的企业,“总经理”可以拉出一个连。除公司“总经理”,分管领导都是总字头:“财务总经理”、“公关总经理”、“行政总经理”、“销售总经理”、“客服总经理”等,中层还有“部门总经理”,各个项目还有“项目总经理”。这样的企业无非是想通过“总经理”队伍的扩大,造成组织态势上的集团性规模,其与小微企业甚至个体户自封“总经理”虚张声势的性质是一样的。社会上这么多“总经理”走出走进,这样的“总经理”肯定贬值,都是“野人头”,骗骗人的。
市场的一切由供求关系决定。这么多名不副实的“总经理”层出不穷,是因为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太重虚名。放眼四周,不少带“世界”、“中国”、“华夏”名头的组织,实际上就是挂靠在一个什么地方的几个人在动小脑筋。我曾参加过一个“国际CEO峰会”,参加者只有一个来自中国香港的嘉宾,其他都是内地几十个中小企业“总经理”。说得难听点,这样的“林林总总”,大都是“金玉在外,败絮其中”。
然而,中国的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成熟的市场环境“只认产品不认人”,不管你企业“总经理”有多少,产品质量才是世界通行证。
那种虚张声势的把戏古人早已看穿。明洪武年间乐昌县令俞贞木,在《厚薄铭》严正指责:“厚于夸诞,薄于信实。”他认为喜欢夸大荒诞,必然失去忠心诚实。魏国开阳人卞兰还专门劝导这些弄虚作假的生意人“求高反坠,务厚更贫”,追求高位反而落入俗谷,要想多赚钞票反而陷入穷贫。所以有识之士历来谨小慎微。东汉崔子玉把“无使名过实”,不能让虚名超过实际,作为自己座右铭。今天,我们“名过实”不犯法。所以不少人衔头拣大的叫,闲话拣大的讲,活动冠名越来越大,造成社会形态有点“虚胖”。
处处都有“总经理”,从一个方面可见今天社会“诚信缺失”之严重;同时,也可见破坏社会诚信体系者,竟有不少是“老总”。这就不能不叫人对那些“老总们”要冷眼相看了。
鄙人经营一家小型艺术策划机构,“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有个硬性规定,员工一律不准叫“老总”。因为,“总”有一种羞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