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学生从小学点厨房活,摘葱、和面、煎饼,绝对是好事,现在少数青少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乐当茶喝,鸡腿做早点,出门打的士,夜半玩游戏,长大后什么家务事都做不来,我们小时候买菜、洗衣、做饭,还有打酱油,样样都要学着动手做。
说到老上海葱油饼,那是我儿时最喜欢吃的美食,现在寻遍上海,大概找不到一个正宗的“老上海葱油饼”,为什么呢?现在满街早点都有葱油饼,路边五花八门来自各地的“特色葱油饼”,油煎、油炸、火烤、锅烘,做出的葱油饼厚的厚,薄的薄,咸的咸,甜的甜,大的大,小的小,有葱有油,都不是正宗的老上海那种圆圆的、金黄色略带点瓷器底圈火石红那种美丽色彩、一圈圈面围成的、不惜工本、撒满绿色葱花、夹着许多水晶般猪油的老式上海葱油饼。
记得几十年前,上海大街小巷都有葱油饼卖,五分钱一个,那个炉子很特别,上面是一块有两个耳朵的黑厚铁板,板下是炉膛,最上边有一圈烤葱油饼的炉壁。放好葱、酥油料的葱油饼面团先在铁板上用一个工具压扁,油煎片刻,再放入下面炉膛里烘烤,做葱油饼用酥油,要放很多香葱,葱要嫩黄,太老不行,猪板油是必须的,火候要掌握。不久前我看见路边有“老上海葱油饼”牌子,一看炉子像是从前的样子,又煎又烤,忙忙碌碌,油烟直冒,手法也对,买来一尝——咦!里面的猪油,零零散散,寻不到旧时吃葱油饼的快感,一问,才知道,老板为了省料,用猪肉膘斩烂,偷梁换柱替代板油——咳!一个偷工减料的败笔坏了一个葱油饼的名声。
葱油饼做得好吃,面粉最好用从前的普通面粉,能够充分体现出饼的韧度,增加香脆度,饼不能做得太薄,火力不能太猛,否则,猪板油全融化光,饼也煎烤焦了,里外刀枪不入,咬之崩牙,不可取。火候不旺,葱油饼的外皮一层没有烤出香脆度,软绵绵无咬劲,猪板油没有融化得恰到好处,香味大减,不到位。葱油饼一定要刚刚出炉就吃,享受着吸足了葱油的饼,香气扑鼻。品尝老上海葱油饼最宜某个冬天下午,寒风中飘着小雪,当你饥肠辘辘,冷得缩手缩脚在候车,这时路边葱油饼雪中送炭,炉火正旺,给你带来冬天里的一把火。赶紧买两个滚滚烫的葱油饼大快朵颐,这时,不管吃相多么难看,先填饱肚子吃得嘴上油光光再说吧——嗨!饼里那几朵透明如水晶的香喷喷、油亮亮、鲜润润的猪油,和着碧绿嫩黄的香葱段,引得你胃口大开,几朵柔软的猪油入口就化,鲜得你满嘴油润,烫得你浑身冒汗,齿颊留香,这才是老上海经典小吃葱油饼给你带来快乐一刻的美食享受。
摘自《外婆买条鱼来烧》 杨忠明 著 沈嘉禄 绘 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